襄汾: “三力”驱动推进农业现代化

2015-11-19 10:50:35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初冬,襄汾县襄陵设施蔬菜园区内,正在忙碌的种植大户徐晓阳夸起他的“科技装备”来满脸笑容,“你看,我这大棚里温度计、新式卷帘机、保温被样样俱全,省工又省力。”
    该县景毛乡北小张村王全德的蔬菜大棚里,娇嫩玉翠的黄瓜挂满瓜蔓,直达每根瓜苗根部的滴灌管线,正源源不断地将按配比调和的蔬菜有机肥和水分传送过来。
    “这滴灌不仅省工、省力,而且不会造成水肥的浪费,水泵一启动,拔芽、整苗该干啥干啥,两不误。”正在忙碌的老王随口就给介绍了起来。一旁来自省农科院的专家焦晓燕博士补充说:“关键的是这种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能够很好地解决因大水漫灌后造成的大棚温度过低、潮湿造成的病虫害多发和产量下降的问题,确保蔬菜稳产高产。”
    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给农业转型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襄汾县依靠产业聚集、链条延伸、认证引领“三力”驱动,形成农业发展新动力,有力地推动了这个传统农业大县向着现代农业基地转型发展。
    产业聚集驱动 推进农业规模化
    “你看,我们眼前的这一片,这几年,全部栽上了核桃树,而且打了深井,铺了水管,地里全部装上滴灌,树种到哪儿,水就流到哪儿,可以确保旱涝保收。这些以前群众种着心烦,不种可惜的荒坡撂荒地,现在已经成为群众争抢的‘香饽饽’。”在汾城镇三公村千亩核桃示范园区内,三公村村委会主任魏振武边走边介绍。如今,在这片示范园的带动下,以三公村为核心,辐射尉村、南北高一、北贾岗10个沿西山一带的万亩核桃基地已颇具规模。
    “宜粮则粮,宜树则树,宜菜则菜,突出特色,规模连片”,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襄汾县依靠产业聚集,推动农业规模化,聚集财政资金,加大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力度;聚集科技力量,健全现代农业标准化技术服务体系。让园区建设跟着群众主体意愿走,政策支持跟着园区建设走,技术服务跟着产业发展走。
    “我们局专门成立了核桃技术专业服务队,开展了管理质量服务年活动,根据核桃不同的生长管理,举办不同内容的技术服务    培训。”正在陶寺万亩核桃基地指导核桃秋冬季管理技术的县林业局技术人员说。
    “眼下正值生地交易旺季,资金周转困难,县邮储银行雪中送炭,给我们办理短期三户联保担保贷款,方便又快捷。”在华北最大的生地集散地南贾镇荀董中药材交易市场,收购商高小健如是说。
    在襄汾县邓庄镇席村,赵碾奎通过土地流转承包建设的1000亩万喜乐枣园内,头一年挂果盈利,就赢得一个头彩,年利润近200万元。让这位曾经的煤老板、如今的农场主喜笑颜开。三年的精心管理,让老赵来了个由“黑”到“绿”的精彩变脸。
    产业聚集的驱动之下,襄汾加快推进襄陵设施蔬菜、新城官滩万亩红枣、南贾君诚养殖、大邓尧京葡萄等农业八大精品园区和两个基地建设,并以此为示范,做大全县农业规模。截至目前,全县蔬菜种植达到16.8万亩;以苹果为主的鲜果经济林达到16万亩;以核桃、红枣为主的干果经济林发展18万余亩;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生猪存栏达32万头;羊存栏达21.8万只;家禽存栏288万只;肉类总产量达1.2万吨;蛋类总产量达0.6万吨。截至10月,全县产值5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达28家,年销售收入达5.5亿元。种、养、加产业的雪球越滚越大。
    条延伸驱动 推进农业产业化
    “现在我们正在积极筹划养殖园区建设,计划建设8个育肥场、4个种猪场。目前第一个占地70亩,存栏2万头猪的育肥场正在办理手续和土地流转,年内就要动工。”山西碧云天饲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史耀龙信心十足地谈起他的蓝图。史耀龙的公司去年7月份投产以来,已实现年产猪饲料20万吨,产品达三大类40余个品种,营业额达1亿元。如此佳绩,史耀龙并不满足,他开始向着饲料加工链条的下游延伸。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襄汾县积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延伸链条,实现生产要素的有机组合,在规模化的基础之上,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向专业化、精细化方向发展。
    古城镇京安村,侯临农业科技食用菌产业园,品类增加。12座食用菌专用拱棚、6座专用日光温室建成并投产,实现了日产20吨以杏鲍菇、平菇等为主的食用菌产品,初步形成了集特色食用菌生产、休闲观光和高效农业为一体的现代化产业园区。
    南贾镇东牛村,君诚养殖合作社正在“开疆拓土”。合作社负责人张建刚介绍说:“今年,我们进一步规范完善肉羊屠宰线2200平方米加工车间、分割车间、排酸库、低温库建设,建成了1000吨的冷藏库,注册了‘丁陶牧羊’羊肉品牌系列产品13个,已经与上海真果食品有限公司、北京海底捞集团达成供货协议。”
    这段时间,全省特色农业博览会让晋丰苹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苹果名头更响,合作社负责人王随寅给入社的农户在果树管理上实行了统一选种、统一施肥、统一技术、统一采摘、统一销售的“五统一”模式,使生产资料、人工成本、机械运输价格等多个方面的费用比农户单打独斗下降了30%—40%左右,还开展了网上推销。“今年多亏了合作社,不然这销售还真是个问题。”面对苹果价格下行的压力,果农陈群成说出了心里话。
    根据产业地理分布,襄汾先后在南贾镇建设了荀董中药材市场,赵康镇建设了辣椒市场,襄陵、景毛建设了蔬菜市场,积极鼓励支持“互联网+”网络平台建设,官滩红枣、荀董生地、景毛苹果等特色农产品正通过互联网走进千家万户。
    28家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1237家农业专业合作社,23家家庭农场,在经济下行压力之下,襄汾各类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使出“十八般武艺”,延伸着自身的产品链条、服务链条、市场链条,实现着农业生产各类要素的有机结合。
    认定引领驱动 推进农业品牌化
    “今年,我们的农业品牌建设可谓喜事连连,官滩枣、襄陵莲藕、赵康辣椒3个品牌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晋襄红苹果获得农业部农产品质量中心无公害产品认证。”说起农业产业品牌,襄汾县农委副主任陈和平如数家珍。
    打造富有自身特色的农业品牌,是襄汾农业走向市场的又一张名片。近年来,涉农部门从资金、政策、服务等方面予以全力支持,让农业品牌的名头越来越响。截至目前,全县拥有卓新中药饮片、五谷丰、绿康粉条等各类注册商标30个,其中天美食品的“惠圆”小麦面粉、三盛合酿造的“三盛合”小米醋和金田园的“田嫂”红薯粉条为山西省著名商标;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定达70万亩,认证产品45个。
    得益于品牌化战略的引领,短短一年时间,“三合成”品牌辣椒酱,不仅卖进了全省超市,还通过互联网卖到了全国各地,网上的销量更是占到总销量的10%。“老关家”系列涵盖猪肉、牛肉、驴肉的肉食产品已达到18种,不仅拥有30家覆盖临汾各县市的直营店,还在万家福、世纪百悦等各大超市设立了专柜,每天的销量在1000—1500公斤。
    10月,襄汾嘉禾生物质能源项目实验性基地建设正在加紧推进。“我们的目标是在襄汾打造有机农业品牌,建设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有机果蔬示范基地,选择襄汾我们有信心。”公司总经理郭玉峰说。
    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三力齐发,让襄汾农业现代化的路子越走越宽。 (玉龙 贾安妮)

     

责任编辑:秦芳媛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