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刘小才:为农民谱一曲幸福明天歌

2015-12-04 09:46:14 来源:临汾新闻网

用心谱写农民的好日子

——记襄汾县邓庄镇贾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小才

   临汾新闻网讯  一座座红墙绿瓦式的新农宅错落有致,房前屋后干净整洁;独特的“井“字路网纵横交错,四通八达……这是省级美丽宜居示范乡村襄汾县邓庄镇贾庄村的美丽图画。谁能想到如今的贾庄村,曾是众所周知的乱村、难村、告状村,当时干部没有精力、工作没有活力、服务没有实力、办事没有财力。
    2005年刘小才当选村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作为贾庄村的“主心骨”“领头雁”,他团结带领“两委”一班人,经历了无数的辛酸与困惑,最终坚定信心、顽强拼搏、负重爬坡,无论是集体还是个人,都获得了很多荣誉。
    重民情化矛盾做群众的“贴心人”

    群众利益无小事,细微之处见真情。多年来,刘小才把群众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来办,从细节入手竭尽所能做好每个村民的“贴心人”。
    2013年的一天,村民杨建平的头部被星原中学施工高楼掉下来的砖砸成重伤,住进市人民医院治疗,工程队把病人送到医院后,再不过问,家属一怒之下带人跑到工地去讨要说法。得知消息后,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促使他马上组织“两委”干部,驾车急驰到闹事儿地点,当时家属已截断施工现场的电源,两方已开始吵闹推搡,一场恶斗就在眼前。他赶紧冲到中间:“打架能解决问题吗?我是贾庄村的村支部书记,今天必须给个说法,否则不能施工。”对方见事态不好收场,同意现场协商,终于达成了一次性了事的赔偿意愿。既为受伤者讨回了公道,也化解了矛盾。村民称赞他是“为民办事的业余事故调解员”。
    重民生谋发展做致富的“带头人”

    该村曾经没有特色产业,集体经济薄弱,过着“撑不着、饿不死”的穷日子,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富。刘小才有带头致富的自信心,更有共同富的责任感。2008年,他带头投资11万元栽植了近10亩白皮松树,2012年卖了110万元;2013年又栽植了30亩松柏,给村民做了引领示范,全村掀起了花卉、苗木种植高潮,而且经济效益可观。在探索实践中,贾庄村形成了靠企壮农、一农多工,村企携手、民富村强的“贾庄特色”多元经济发展新模式。刘小才积极同周边光大站台、张礼煤焦集运站联系,引导村民就业。现在村里的卸矿队有26班,装铁装焦队28班,每个劳力每月1000元至2000元工资。
    2011年冬天,刘小才因患肠梗阻在医院输液,晚9时接到站台值班室的电话,“站台回来铁矿,因天寒铁矿实冻,工人卸不动,现在罢工了。”放下电话,他拔掉针头,不顾家人的拦阻,冒雪返回站台。
    进入工地,马上动员,他和大家动手干了起来。半夜12点,他开车到临汾,为大家买了饼子、包子、香肠和榨菜,又冒雪返回站台。工人们激动地说:“今晚头儿带病给咱送温暖,这矿卸不完,咱都觉着没脸。”如今该村“两委”一班人依托科研部门、合作社,建立人人技能工程服务平台,为村民提供外出务工知识咨询、企业技能知识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等服务。规划建设1000亩花卉基地、1000亩粮食优种培育基地、500亩露地菜种植基地。现在可以说,全村60岁以下男男女女都有活干。他成了贾庄村名副其实的致富“带头人”。
    守规矩干实事做群众的“放心人”

    在全县开展的基础教育年上,刘小才“两委”一班人不等、不靠,想办法、筹资金;凭毅力、排万难,利用3个月的时间,一座高标准、高质量的三层教学楼拔地而起。
    去年,襄汾县组织了美丽乡村建设观摩评比,村内环境卫生的整治是关键、是难点,刘小才为打造示范村,他带头拆除了自家老宅基院墙、大门、主房一间。在他的示范带领下,“两委”干部同村民积极配合,使工作顺利进展,该村的生态绿化、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30个示范村评比中,该村获得全县第二名的喜人成绩,为保持典型示范村的殊荣,村“两委”制定了环境卫生长效工作机制,街道保洁、花卉修剪,全民参与、全民监督,分片分组管理,垃圾拉运都有专人、专车负责。
    “现在好了,村里建了垃圾池,门口有垃圾桶,还有专门的人员来拖运垃圾,就和城里一样,我们更要从点滴做起,使我们村变得越来越美丽。”村民杨国荣笑着说。
    如今该村环境美、生活美,农村发展的硕果累累,“两委”一班人制定了新的“115”发展目标。新的目标孕育新的希望,新的征程乘载新的使命,刘小才相信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他们满怀欣喜,真正形成了“头雁领飞、群雁齐飞”的喜人局面,相信在他的带领下贾庄村会走向更美好的明天!(侯录艳 吉莉莉

     

责任编辑:刘静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

相关阅读

    本文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