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灿烂追梦忙
——襄汾四位退休职工的手工艺品创作之路
临汾新闻网讯 走进襄汾尧星商贸城的民间手工艺工作室,就像走进阿里巴巴的宝库,葫芦画、泥砂画、刺绣、布贴画、羽毛画等民间工艺应有尽有。令人没有想到的是,这些精美的民间工艺品都是4位六七十岁的老人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创作出来的。
这四位老人是72岁的“医生”刘银宝、66岁的“大个”李希文、62岁的“女能人”王晓霞、62岁的“领导”李国秀,退休前,刘银宝和王晓霞都在襄汾纺织厂工作,刘银宝是厂医,当过兵,从医40多年,平时喜欢写写画画,蹦蹦跳跳,爱好广泛;王晓霞是纺织厂准备车间的技术员,喜欢手工活,擅长刺绣,她绣出的布鞋、童帽受到很多人的喜爱,被称为“女能人”。李国秀和李希文,分别是从汾西水利局襄汾分局和襄汾造纸厂退休下来的,在退休前从事的工作也都和美术沾点边儿。
他们说,刚从奋斗了几十年的岗位上退下来的时候,也曾经和大多数离退休人员一样,产生过失落感,感觉浑身不舒服。在调整了一段时间之后,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退而不休继续追梦。在今年的春节聚会上,大家一拍即合,决定成立襄汾民间手工艺工作室,发挥余热,为襄汾民间工艺的传承和发展,尽自己一份微薄之力。
今年3月16日,这4位有着共同理想的老人踏上了圆梦之旅。4个人信心十足,全身心全方位投入到民间手工艺的研发中。因为李希文和王小霞有着刺绣方面的基础,就决定先从刺绣工艺品做起。刺绣对未曾拿过绣花针的男士来说,就像牛犊子掉到井里,有劲使不开。即便按葫芦画瓢,也绣得歪歪扭扭,丢三拉四,绣不出所要求的效果来。达不到标准,就必须返工,就这样,他们4个人硬是戴着老花镜,一针一线地绣,一次次地校正。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第一件刺绣工艺品面世了,面对亲朋好友的赞誉,4个人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
过了刺绣关后,他们把眼光聚焦在布贴画上。在备好材料,定好图案的情况下,4人商议先从剪贴56个民族的服装着手。布贴画的制作可不简单。不仅工艺要求严谨,而且衔接要求严丝合缝,做工考究,制作过程缓慢,心急是干不成的。必须具有“四心两功”,即耐心、细心、精心、恒心,坐功和静功才行。于是,他们4个人分工各负责一道工序,画版,剪裁、粘贴,边干边学,按照工序流程,一步一步的精心操作,一个细节一个细节的扣,一刀一剪一丝不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当十几幅精美的布贴画展现在面前时,周围的人都不约而同地向他们伸出了大拇指。
在刺绣、布贴画之后,他们又尝试了葫芦画和泥砂画,一个接一个地成功,坚定了4人的信念,他们又把目光转向了从未涉及过的羽毛画。在手工制作的各类字画中,要数羽毛画的难度最大。单单收集各种羽毛就很不容易,需要到处找货源,到家禽养殖场、屠宰场、垃圾堆里去捡。收集来的鸡鸭鹅毛大多是血糊糊的,腥臭味呛得人直想吐,得一遍一遍地清洗,洗净后晾晒干,还得消毒、防虫蚀。之后是配料、上色……弄不成,他们就向内行人请教,学着干,干着学,一点一点,一样一样,一件一件的克难攻关。与其他画相比,做羽毛画,是慢中加慢,细中加细。即便如此,也经常得返工重做,尽管每天干得汗流浃背,手疼腰酸,也贴不了几寸。经过四个人历时一个月的日夜奋战,一幅长2米宽1米的羽毛画《万里长城》竣工了。这幅画渗透着他们四个人的心血和汗水,树木花草,山川瀑布,白云霞光,天鹅红日……这些用自然色彩的羽毛粘贴起来的景色美不胜收。
为了手工艺品创作,他们4个人经常是废寝忘食。为了省钱,从垃圾堆里捡来的“宝贝”在家里、院里摆得乱七八糟,常常遭到家人的责怪,周围有些人也冷嘲热讽,说什么这四个人“远看像逃难的,再看像要饭的,近看像捡破烂的”。对于这些打趣的话语,他们只是相视一笑,一幅幅精美的作品坚定了他们执着追梦的恒心,使他们在继承发扬民间传统工艺的道路上迈出可喜的一步。在襄汾民间手工艺工作室成立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他们就赶制出上百件的手工艺作品,有些工艺品还填补了襄汾的空白。他们说,我们所付出的心血、汗水和艰辛已初步开花结果,创作之路是艰辛的,但生活是充实的,精神是饱满的。
记者 刘晚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