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绣球的赵康妇女。
临汾新闻网讯 襄汾县赵康镇赵康村被誉为“绣球村”,在这里说的是绣球、妇女们手里做的是绣球、墙上挂的是绣球、看的玩的也都是绣球,如果你有时间来赵康做客,主人会送你精美的绣球作纪念。10月14日,我们前往“绣球村”,去探访有2000多年历史的太平绣球。
太平绣球源远流长
走进襄汾县赵康镇赵康村,首先吸引眼球的是村里的文化墙,文化墙上画满了红彤彤的绣球,似乎把整个村子都映红了。文化墙的作者,村里的退休教师周延年介绍说:“‘金襄陵银太平’,古时候称襄汾县为太平,所以流传在襄汾县一带的绣球又称太平绣球,有关太平绣球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宋代,宋人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说:“上巳日(三月三),男女聚会,各为行列,以五色结为球,歌而抛之,谓之飞蛇,男女目成,则女受蛇而男婚已定。”此后关于绣球传情、择偶的风俗在《汉书·礼乐志》和明代朱辅《溪蛮丛笑》等古籍中均有记载,太平绣球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
周延年介绍说,太平绣球的制作技艺是襄汾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和精神财富,它是世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不仅满足了生活的基本需要,还承载了民族文化特征和民族精神向往,它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符号,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村里有一郭姓村民有一对保存完好的40余年前的绣球,是她的母亲在她出嫁的时候做给她的,绣球圆润的造型寓意团结和睦,一针一线镶嵌进去母亲对女儿的婚姻幸福的美好祝愿。
说话间,远处不时有欢声笑语传来,周延年笑着说:“今年,在赵康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赵康村成立了赵康红红手工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制作绣球、销售绣球、宣传绣球文化。你听,这是合作社的妇女们又在紧锣密鼓地制作绣球了。”
合作社里欢声笑语
赵康红红手工专业合作社开在村民赵俊红的家里,门楼很高,宽敞的院子用彩钢封着,风吹不着,雨也淋不着。院子里,有十来个心灵手巧的妇女在精心制作着绣球,她们面前的小方桌上摆满了绸缎、丝线、珍珠、朱砂、香料等制作绣球的原材料,这一支队伍年龄差别很大,从“40后”到“80后”应有尽有;她们的关系也很特殊,婆媳、姑嫂、妯娌都有,用她们自己的话来说,那就是说来说去都是亲戚。每天来合作社上班很快活,一边做着绣球一边拉着家常,月底,人人都能拿上工资。以前没有合作社,大家闲了在一起不是打扑克就是打麻将,一晃一天就过去了,现在大家聚集在一起制作绣球,不仅有钱挣还有成就感。
70岁的尉英英老人一边飞针引线忙着手里的活计,一边介绍着手里就要成型的绣球:“绣球由十二片花瓣相拼接,缝合而成,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都是一朵完整的花,绣球多用棉花、香料、药材为内饰物,具有提神醒脑、芳香开窍、防虫驱邪的独特功效,深受人们喜爱。”
“80”后刘云芳是襄汾的媳妇,2003年从洪洞县堤村嫁到赵康的,新媳妇过门的头一天,婆婆就按照襄汾古时流传的习俗赠送新媳妇绣球,寓意吉庆祥和。当时,捧着婆婆精心制作的绣球,刘云芳完全被这襄汾民间传统工艺迷住了。从那天开始,乖巧嘴甜讨人喜欢的新媳妇就不断收到婆婆家各位亲戚送的绣球,她都精心的收藏起来。等她的孩子出生后,房间里挂满了伯母、姑姑、婶婶等长辈们制作的绣球,寓意驱灾辟邪,祈福孩子健康平安。当时,望着满屋子的绣球,刘云芳这样想,我们洪洞有大槐树,有苏三监狱……要是再有这精美的绣球就更好了。
文化传承任重道远
太平绣球内涵深厚、历史悠久,蕴含了可贵的民族精神和丰富的民族情感;它精湛的工艺充满着生活的气息,圆润的造型反映了人们对生活、自然和本民族文化的美好向往,是地方民族文化的典型符号,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在地方美学和文化领域都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但是,太平绣球由于工艺传统,制作流程多而且复杂,并且利润微薄,所以年轻的一代人都不肯去学,导致传统的东西濒临失传,传承状况出现濒危。比如袼褙这个东西,是制作绣球必不可少的原材料之一,可袼褙制作好后,还要经过一个夏天的晾晒,等袼褙干透后才能投入绣球的制作当中。
2013年,赵康村67岁的尉英英投资2万元购买了缝纫机、绸缎、珠子、中国结等制作绣球的原材料,和赵俊红、刘云芳等年轻人一起制作绣球并不断在传统技法上探索创新发展的路子。到了2014年,尉英英又出资1万元购买了布料和丝线,制作出旋转绣球、景泰蓝绣球、青花瓷绣球、中国风绣球、招财绣球、团圆绣球等精品。
为了保护传承绣球这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传统手工技艺,2013年,赵康镇党委、政府制定出了太平绣球保护措施五年规划,赵康村成立了赵康红红手工专业合作社,制作绣球、销售绣球、宣传绣球文化。赵康人说,要让“绣球”从赵康走出去,为盛世中国增光添彩。
记者 刘晚 文/图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