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武永贤:关爱孩子 从提升父母素养做起

2016-11-17 11:10:13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武永贤在襄汾县素有“乡贤”的雅号,他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经典情结,坚持不懈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办家长学校,抓源头教育,用传统文化关心青少年、培育青少年,受到众人的爱戴,2014年被评为“襄汾县十大道德楷模”。

  武永贤当过小学民办教师,喜爱阅读,是县上出了名的“文化人”。他担任贾罕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逾20年,任职期间富有创意地提出“以孝治村”的理念,弘扬国学,传承经典,用优秀传统文化教化村民修身立德,提高了全村村民的素质,把贾罕村建设成为闻名全省的“文化村”。

  从村党支部书记岗位上退下来后,武永贤被推举为南辛店乡三晋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并接受襄汾县关工委的邀请,担任了“五老”宣讲团副团长,全身心投入到了关心下一代工作中。

  武永贤具有鲜明个性与独立思考精神,认准的理儿他定会坚持,认定的路他定会坚持走下去。当大多数“五老”们把工作重心放在如何关心、教育下一代时,武永贤却把精力用在了如何提升上一代素养上。对此,他这样解释,乡下有句俗话,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关心娃娃成长,必须从培养合格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做起。

  武永贤在调查中发现,当今社会,不少父母只知道哄着孩子吃、催着孩子学、盯着孩子的分数、盼着孩子考上一所好大学,只知道“管和爱”,却不会“教和育”。据此,他跳出只抓孩子不抓父母的关爱模式,从源头抓起,切实提升上一代素养。

  创办家长学校,传授“教孩子的学问”。如何教育孩子?喜爱阅读传统经典的武永贤,从明代学者苏士潜所著《苏氏家语》中找到了答案。书曰:孔子家儿不知骂,曾子家儿不知怒,所以然者何?生而善教也。从中他悟出:要教育好孩子,先要提高家长素养,中国传统的圣贤教育,现今仍有借鉴作用。因此,他提出,提高父母素养,应从组织家长学习传统文化做起。于是,从2012年3月起,武永贤在县党校创办了家长学校,每个星期日办一期,每月四期,主要是让家长观看台湾知名讲师蔡礼旭讲解国学经典《弟子规》的视频,以及国内知名的国学大师们讲解传统文化经典的光盘。每期参加学习的少则30人,多则50人,有些家长还把子女带来一起听讲。他创办的家长学校不仅不收取任何费用,还免费发放光盘、书籍等资料,中午免费提供午餐。前来学习的家长经过学习后视野开阔了,懂得了运用传统文化教育孩子的思路和方法,大家纷纷夸赞武永贤办了一件大好事。

  创建“孝和堂”,为家长和子女搭建学习传统文化的平台。武永贤说,我是个普通人,但我记得自己是共产党员,要以服务人民为己任。所以他教民众学仁、学礼、学善。武永贤在贾罕村组织村民学习传统经典受益颇大,于是继而推广,先后到襄汾县西贾乡、汾城、古城等乡镇的一些村庄传播传统文化经典。2014年正月,他受邀来到南辛店乡北贾村,受邀担任了村委会的顾问,并多方筹资,于当年8月建起了一座面积240平方米、能容纳三四百人的小礼堂,挂上了“孝和堂”的牌匾。平时北贾村村民在这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寒暑假里“孝和堂”就成为中小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课堂。武永贤从全县各地聘请了国学底蕴深厚的退休教师任辅导员,给孩子们补上了启蒙教育这一课。襄汾县关工委把北贾“孝和堂”定为全县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基地。

  倡导成立贾罕村爱心助学基金会,资助贫困儿童和考上大学的优秀学子。在襄汾县乃至周边县(市、区)农村流传着这样一种习俗,青年到36岁时要办一件好事以驱弊兴利。过去流行集资唱大戏,费时费力又费钱。2015年春天,武永贤在贾罕村发起成立了村爱心助学基金会,村里的爱心人士、企业家和在外经商致富的人士,加上村里年届36岁的青年人共集资2万多元,用以资助贫困家庭的孩子和当年考上大学的优秀学生,使他们顺利完成学业。组织发动村民集资并非易事,更何况发起人必须首先带头捐款,对此,武永贤感慨地说:为了个人私利,我张不开口;但为贫困家庭的孩子上学筹点钱,我舍得拉下这张老脸。

  到看守所讲传统文化,使关押的未成年人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2015年6月28日,武永贤受邀到襄汾县看守所讲传统文化。当时在押的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有52人,不少孩子因为父母离异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因此,武永贤讲到传统文化中有关婚姻之道、夫妻之道、育子之道时,再三强调夫妻之间千万别轻言离婚。他语重心长地对在场的家长说:很多有毛病的孩子,毛病怎么得来的?就是恨爸爸妈妈得来的!为什么恨爸爸妈妈,原因是父母离婚了。父母一时冲动闹离婚,伤害最大的是孩子。孩子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就容易走上歧路。他讲完课,正好遇到一个从看守所走出来的孩子。孩子姓李,今年16岁。他7岁时父母离异,妈妈远走,爸爸外出去打工,爷爷年迈多病无力抚养他,他是靠众多乡邻施舍长大的。法院判他由父亲抚养,他辍学来到霍州找父亲,在临汾因盗窃摩托车进了看守所。当武永贤得知小李没有监护人时,就产生了爱怜之心,表示愿收养他,小李却说想要回重庆找爷爷。武永贤尊重小李的选择,从腰包里掏出钱,给小李买了返回重庆的火车票,还给他买了一双高档的球鞋。小李脱下从看守所出来时穿的拖鞋,换上新球鞋,感动地对武永贤说:“武叔叔,您真是好人,太感谢您了!”如今这双拖鞋还保存在武永贤家里。看见这双拖鞋,老武心里沉甸甸地,更加感到关爱下一代责任的重大。

  武永贤关心下一代亦关爱上一代,他的故事犹如新疆吐鲁番的葡萄一串又一串,令人回味无穷。而这关爱背后的艰难付出,更是让人肃然起敬。(曹文敏

     

责任编辑:实习生王楠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

相关阅读

    本文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