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小饼子闯出大产业

2017-03-08 08:39:51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今年年初,在北京海淀区西二旗中路6号,食平方餐饮集团董事长原五根在谋划事业发展时,准备加上一个新的项目——组织人员研制能保鲜、能存放、营养丰富的烧饼,在集团门店进行销售。

  拥有四家连锁店、员工300余人的原五根提出这样的规划,缘于自身的烧饼“情结”:从14岁开始在老家山西襄汾学习打饼子谋生,到后来闯荡京城靠烧饼捞到第一桶金,再到如今几千万的“身家”研制新“烧饼”。原五根的人生经历,折射出一个时代的变迁。

  同原五根一样,二十多年来,一批又一批的襄汾人背井离乡,起早摸黑,用一个个饼子摊,换来了富足的生活。最早一批“打饼人”有的已经把“营生”拓展到了食品加工、超市、百货批发、经纪人等多个领域。目前,全县有近2万人在外打饼子,年创收5亿元。小小“饼子”闯出了大产业。

  穷则思变 京城闯出饼子摊

  凌晨四点半,杨会婷准时醒来。元宵节一过,他们夫妇就匆忙赶回北京,继续打饼子的生意。发面、揉面、准备饼子中的“夹货”——肉、菜、馅、料,晨光熹微中,夫妻俩开始了一天的忙碌。“来买饼子的都赶着上班,夹上个蔬菜、鸡蛋什么的,就是一顿早饭,我们早点出摊不误人家的事。”说着话,手里的活儿一下也没停,刚从电饼铛里取出的热饼子被用铲子分开,“夹货”均匀地塞进去,再浇点肉汤、打包,一个美味的“中式汉堡”就诞生了。

  杨会婷是襄汾县永固乡续村人,今年31岁,在北京打饼子15年,算是“老师傅”了,她这门手艺传自于父亲。

  上世纪90年代,襄汾县永固乡几乎所有的人都是围着土地转,不是种棉花、就是收小麦。有一年雨水偏大,棉花烂在地里收不回来,眼看着一年赚不了几个钱,青年农民郭北管就北上京城,看能否挣到钱。几经周折,支起了一个饼子摊,没想到一年挣了2万多,消息迅速传开。当时,一名正式“上班族”的年工资也就4000元左右。“打饼子也能过上好日子?”杨会婷的父亲与永固乡很多青壮年跃跃欲试,“走北京”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

  那一年正月,杨会婷的父亲和其他乡亲一起踏上了北上的列车,开始了在京城的创业。据不完全统计,当年,在永固这个不大的乡镇,上北京打饼子的就有240余户、500余人。这就是襄汾“饼子大军”抢滩北京市场的第一代人。

  短短两年时间,襄汾人的饼子摊在首都“遍地开花”,“襄汾烧饼”凭着金黄的色泽、酥脆的外皮、松软的内芯,很快得到市场认可,“20年前,北京人就说,这饼子真好吃。”50岁的杜焕珍在北京打饼子20年,她说:“外国人还让我们包成礼盒,准备带出国送人呢。”

  筚路蓝缕 艰难困苦谁人知

  “甭管世界变不变,天天围着炉子转”,从离开黄土地淘金到平均年收入10万元以上,襄汾两代人白手起家的创业路上,充满着艰辛与坎坷。

  原五根刚到北京打饼子的时候,找不到地方住,一起来的4个人花80块钱租了一个存放蜂窝煤的地方。房东说,这地方住不了人,他们说,有张床就能住。晚上睡觉,4个人必须同时侧身躺下,才能勉强住下,如果有人要上厕所,大家就得同时起身才能出去。

  住得不容易,干得更辛苦。

  永固乡官庄村的姚忠贤是1995年开始到北京打饼子的,每天4点多起床,一直忙到晚上9点,中午常常到两三点才能吃上饭。打饼子要长期弓着身子站着,他常常感到腿疼、腰疼,手关节也因为长期揪面团落下毛病。“这些都是打饼子的职业病,挣钱嘛还能没点付出?”姚忠贤说。

  付出,不仅仅是在外闯荡的日子;辛酸,也在逢年过节的往返中。

  “最开始只有50块钱一趟的绿皮车。”姚忠贤回忆,春运时节,车厢里挤得转个身都困难,更困难的是买不到车票。常常从北京挤到侯马火车站,把行李一送回家,就返回车站,披上大棉袄,搬个小凳排队买返程票,经常要两个人接力、排上两三天才能买到。每年腊月廿七左右回家,过不了正月十五就得走,一整年在家就只能待个十天八天。姚忠贤说,“时间太短了,觉得很对不起老人和孩子。”

  尽管创业充满着坎坷,然而,每一个打饼子的襄汾人都在坚持着。坚持中,他们过上了好日子;坚持中,他们把接力棒传给了第二代。

  对于二代饼子人来说,他们的困惑和烦恼是如何找到合适的摊位?如何让孩子的教育不耽搁?

  2008年,杨会婷和爱人郑托托结婚后,开始自立营生,先后在北京的西坝河、西直河、三元西桥、望京等地打过饼子,他们一共换过4个摊位。随着北京打饼子的市场接近饱和,再加上人生地不熟,找个好点的摊特别不容易,有时候好几个月都找不到合适的摊位,“有好位子就得认真把它经营下去,最起码得保证每天准时出摊。”在怀上二胎的孕期里,杨会婷都没有休息过,直到孩子出生前10天才回到襄汾老家。他们夫妻的饼子摊离住所有一公里,他们每天都得骑三轮车往返,孕后期显怀厉害,很不方便,每天都得爱人把她抱上三轮车,“再多的辛苦,想想孩子也值了。”他们有两个女儿,大女儿被留在永固老家读书,小的还没上学,带在身边。每年春节回家,他们都要给大女儿买很多礼物,可孩子的疏离感却让他们很难过,“这些年在外漂着,她跟我们很生疏,没能陪着她、教育她,欠她太多了。”

  原五根、姚忠贤、杨会婷的经历,是襄汾饼子大军闯京城时都曾经历过的。他们像当年“走西口”的每一个山西人一样,历经波折,信念不改;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信义为本 推陈出新拓版图

  “别看饼子小,学问大着哩”,今年35岁的李强已经带出了20多个“徒弟”。他打的饼子个头大、层多,酥脆可口,名气很大。他一天要和两袋面,卖400多个饼子,一天毛利润700多元。“面皮至少要擀到十公分宽、一米二长,这样饼子层多,才香。”李强说,“按照这标准来很费事,一天下来特别累,但这些是从师傅那里传下来的,再累也不能偷懒。”

  纵横京城二十年,襄汾“饼子大军”正是靠着这样的“不能偷懒”赢得了市场。与当年晋商“汇通天下”一样,襄汾饼子大军把“信义”看得很重。

  29岁的郑启明在北京有14年了,他打饼子真材实料是标配,面粉、油要用好的,菜、馅要用新鲜的,最重要的是调料,家乡种的花椒、茴香等调料按比例研磨,不仅安全放心,还更出味道。郑启明说,每年过完年到北京打饼子,什么都能忘带,但自家磨的调料不能忘。

  襄汾“饼子大军”不能忘的不仅仅是晋商的“信义”,还有山西人的创新。他们适应京津冀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在本地烧饼传统手艺的基础上推出了饼子夹肉、饼子夹鸡蛋、饼子夹蔬菜等多种风味的方便食品,把襄汾饼子做成了“中式汉堡”。

  郑启明就是这样一个爱钻研和创新的人。看哪家生意好,他就借鉴人家的经验慢慢摸索。2014年,郑启明在海淀区一家连锁超市租了个小摊位,告别了街头出摊的生活。超市不让用明火,他就提前在住处制作成半成品,到超市再用微波炉二次加工,夏天配点凉菜卖、冬天配点土豆粉,一年下来收入竟增加了不少,“要是能把这些半成品卖到北京人家里,那就厉害了,这是一次大商机啊。”郑启明又在半成品的推广上下起了工夫。

  “炉子不环保,五环进不了”,北京的“饼子哥”们深有体会。不仅北京,在全国各大城市,使用传统蜂窝煤炉子打饼子的都被挤到了城乡结合部,炉具成为制约饼子军发展的重要问题。

  赵康镇东柴村的王艳军在甘肃兰州打饼子,早在十多年前,他就开始使用液化气炉子。“不用操心换火,不用倒煤灰,干净、方便,不用的时候关掉就行,算下来比蜂窝煤贵不了多少”,王艳军的同乡分布在北京、天津等地,他们的炉子大多改成了液化气,也有用机油炉的。在王艳军看来,不管哪种炉子,符合标准又不耽误生意的炉子就是好炉子。王艳军还爱研究,常创造出一些饼子新品种,点心大小的饼子,比馕大的饼子,豆沙馅、红枣馅、苦荞味、猪肉馅,共有30多个的种类。

  信义为本,推陈出新。坚守这一理念,小小的饼子从北京城扩展到了天津、河北、甘肃等省。

  扩军提质 新起点上再出发

  丁酉年正月初八,襄汾县“晋襄酥”烧饼技能大赛决赛火热进行,近200名选手争夺“烧饼王”,引起社会和媒体广泛关注。

  襄汾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杜许堂说,当前,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在外打拼的襄汾“饼子大军”面临着从业空间受到挤压、制饼炉具亟待改进、饼子保鲜急需破题等诸多挑战。在挑战和困难面前,县委、县政府要为千千万万的打饼人当好“主心骨”,扶持帮助大家过好这道“坎”。

  二十年来,在外打拼的襄汾“饼子大军”,一直得到当地党委、政府的关注和支持。早在第一代“饼子大军”外出之始,永固乡党委、政府就在北京、天津建立起联络站,设立热线电话,帮他们解决经营中的难题,支持部分村成立了留守儿童托儿所、老年协会,重点解决留守子女入学、老人养老问题。县人社部门多次进行就业、创业培训,2013年,举办了烧饼制作专项职业能力考核鉴定班,160余名群众接受考评,部分群众获得专项职业能力证书。2016年,注册了“晋襄酥”烧饼商标,全县烧饼有了统一的品牌。

  烧饼大赛结束后,襄汾县人社局立即邀请比赛中的佼佼者研讨烧饼制作技艺、风味挖掘、炉具改造并成立了“烧饼协会”,“成立协会就是要给大家提供相互交流、切磋的场所,提供资源、信息相对集中的舞台。”该局局长王世红说。

  第二天,襄汾县委副书记、县长乔飞鸿与比赛一等奖获得者乔拥军等五位“烧饼哥““烧饼妹”进行了座谈。乔飞鸿说,你们靠擀面杖走天下,凭着祖传手艺,凭着勤劳、善良、勇敢,在平凡的小事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是襄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突出代表。大家要用真材实料,做良心饼;要开拓思路,在饼子品种上创新,在经营模式上创新,让大都市的人们在众多美食中选择“襄汾烧饼”。

  今年2月13日,在襄汾县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暨全县经济工作会议上,“扩大‘晋襄酥’烧饼劳务品牌的影响力,带动创业就业”成为改善民生的一项重要内容。许多在外的襄汾成功人士也纷纷出谋划策,表示将大力支持“饼子大军”创业创新。襄汾烧饼品牌打造正形成强大合力,“饼子大军”们站在新起点上,整装再出发。

  (张建华 沈宗珍 王璐)


     

责任编辑:张茜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