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7日是七七事变爆发80周年的日子。记者在采访资料中寻找有关抗日的题材,无意间发现襄汾历史文化名村北李村有一户张姓村民在抗日战争期间有家不能归,住在村东庙宇。为此,记者不久前再探北李村。
据北李村几位老人介绍,北李村历史悠久,寺庙多达20多处。传统建筑分布于村内、南门外及东南方向。原有较集中的石建筑,包括李牧庙、戏台(每年四月十八逢会)、文笔塔、墨林、魁星阁,南门口娘娘庙(每年二月初五逢会),东门外庵里,北门外城里、土地庙,西门外玉皇庙等。
村内大小庙宇8座,戏台4座,抱厅6个,祠堂9座。但这些建筑大多毁于日寇之手,现仅存遗址。
在该村中有一条巷道叫盐家道,巷子里有一座院落大门朝西,精细的砌砖、平整的墙面彰显了古代建筑工人的精湛技术。拱形门额上方镌刻“恩永”二字,如意蝙蝠镶嵌在门额的四角,加上隐蔽“恩永”二字后边的“福”寓意“五福临门”。在门额上方的悬浮雕,每一个造型都有一个寓意。精美的砖砌斗拱寓意着日子更上一层楼。
该院的主人张小旦已经76岁。张小旦说,父亲8岁时随同爷爷从山东梁山逃荒来到了北李村,全家住在村东的大庙里,如今先辈住过的地方只存在在记忆里。”张小旦介绍,爷爷和父亲体魄健壮,都是干农活的一把好手。农闲时,施展祖传的木工手艺,没过几年,手里积攒了些粮食,便花了三石八斗麦子买下了这座宅院。父亲告诉他,宅院是从北李村盐商李家手中购买的,当时李家先建的南房,是土木结构的二层楼;后建的东西厢房,北房的材料也已经备好。不知什么缘故,李家将该院出手。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主人舍弃将要完工的大院,至今仍是村里人难以解开的谜。正当全家准备入住时,日本侵略者占领了襄陵,到了北李村后选中了他们家的这座宅院。这些鬼子抓差做苦役,就地取材,在北房基础上建了一座炮楼,成了全村的制高点。父亲说“院子里住的是边村(鬼子的名字)的部队”,从此一家人只好住在村东的庙宇。
“这个院落是买得早、住得迟。”张小旦说,解放后全家才搬进这里居住,生产队拆了炮楼的上半部分,下半部分是张家拆除的,1958年大跃进时,这里又成了全村的公共食堂。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为了生存,他们将南房二层以上廊棚拆除,用木材换取了生活必需品。
东西厢房的基础还保留着原状,上部的精美木雕和精湛建筑艺术只留下美好的记忆。
记者王隰斌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