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户人家一个姓氏 襄汾新民村承载一段厚重史

2017-07-10 20:00:51 来源:临汾新闻网

    真不愧“五千年文明看山西”,三晋大地上到处是文化积淀,到处有讲不完的故事。位于临汾城东南方向20公里的襄汾县邓庄镇新民村,一个不足三百口人、四十五户人家、全村都姓章的小村庄却承载着一段厚重的历史。

    新民村,原名叫坟里村。最初的先民其实就是给皇家看护坟墓的一章姓人家。《平阳府志》上曾记载着这座坟墓,渐渐地看坟人家延续成一个村庄,就叫坟里村。改名是后来的事:村里有一位绅士名人叫章立业,他从私塾先生做起,德才兼备,解放后担任襄陵县副县长。在任上,他觉得“坟里”村名有失大雅,当时全国刚刚解放,人民获得新生当家作主,由他提议,就把“坟里村”更名为“新民村”了。

    追溯村名就不得不考究一下村子东南方向三百余米处的一座大坟冢。

    这座大坟冢占地面积约600余平方米,地表呈圆形封土,直径约30米,残高约10米。坟冢的西侧,曾建有一座富丽堂皇、高大雄伟的神庙,即祭祀献殿(据村里老人回忆,解放初期临汾从德国引进面粉机器磨,要建大个厂房,那时候,还没有钢筋混凝土建筑材料,于是就看上了该庙祭祀9献殿的大梁,祭祀献殿就这样成了临汾面粉厂高大厂房的“储备库”,现遗迹尚存),再由东向西,是一条秦砖铺就的200米长、20米宽的东西向甬道;甬道两旁依次面对矗立着石人、石马、石羊、石兽、华表、石狮各一对,排列整齐,雕刻精细,神态逼真。石人(名曰翁仲)为南武北文,身高八尺余;石马、石羊、石兽均为南雄北雌。笔者曾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游访十三陵,两地陵墓虽然为同一年代(明十三陵1409年—1644年修建,朱济烨生卒1379年—1407年),同样陈迹石人石马,宽阔甬道,但是十三陵的石人、石马雕刻神态、工艺远不如此,大小也略逊一码。相比,高平怀简王墓高大壮观的石质华表,更是独树一帜。新民村的古建筑大都早已变成陈迹,唯只有石人、石马600余年还站在那里死守硬候,见证着岁月更替。

    然而,令世人无不遗憾的是,时光刚刚进入二十一世纪,新民村祖祖辈辈人引以自豪的石人、石马、石羊、石兽,几夜之间不翼而飞,寒冬时日,封冻的耕地上空留了几个大坑!曾经蔚为壮观的神道,只留下一对不起眼的石羊在原地坚守。村民无奈只好把石羊“牵”到村里的学校操场,再挖坑掩埋起来。

    村民纳闷的是,硕大无比的石华表怎么也能被盗走呢?当今村里的老者,也对北侧早已消失的一尊石华表无印象,只在原地留下一米长、六棱形的华表身子一段,横倒在遗址处。即便只有这么一截儿,但足有几吨重,在原地躺了几辈子了,祖祖辈辈在此处耕种,尽管碍手碍脚,但是从没有人想着挪走。南侧这尊近十米高、两庹(tuǒ,约合5尺)粗、十分罕见的大块头,历经600余年,不偏不斜,傲然于立,见证着人间沧桑。

    然而,祸不单行。在其他文物相继被盗的10年后,2014年冬天,盗贼借着天寒地冻、西北风呼啸、村民待在家里很少出来活动,利用三四个夜色,分两次盗走了矗立在旷野达600余年的华表。

    这里就是省志、府志、县志里都有记载的“平阳怀简王墓”。该坟墓曾屡屡被盗,墓主为平阳怀简王朱济烨,晋恭王之子,封平阳王。

    前些年,文物部门进行了抢救发掘,出土的谥册上记载,墓主为生前封为“高平”王、死后追谥“怀简”的朱济烨。

    朱济烨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第三子朱棡(gāng)的第二个儿子。

    明洪武三年(1371年),朱棡被封为晋王,洪武十一年(1379年)前往封地山西,治驻太原城。洪武三十一年(1399年)朱棡死,其长子朱济熺袭封了父亲的爵位,为晋王。永乐元年(1403年),朝廷封朱棡的二儿子朱济烨为高平郡王,三儿子朱济熿为平阳郡王,他们的王府都在临汾城,即今朝殿巷。

    当上晋王的朱济熺,不久就遭其三弟平阳郡王朱济熿的构陷,永乐十二年(1415年)被夺爵位,朱济熿前往太原当上了晋王。下了台的朱济熺被朝廷安排留在平阳城,住在他的大儿子、新封的平阳郡王朱美圭府上。宣德二年(1427年),朱济熺得以平反,但朝廷并没有安排他重返晋王之位,而是由其子朱美圭前往太原袭封晋王。朱济熺一直住在临汾城,宣德十年(1436年)死后葬于今尧都区土门镇坟上村,俗称“晋王坟”。

    老三与大哥争夺晋王之位闹得不亦乐乎的时候,老二朱济烨自始至终没有参与,而是在平阳府城安安稳稳做他的晋府高平怀简王。永乐五年十一月初九日,朱济烨薨(hōng),年29岁。无子,封除,葬于今襄汾县邓庄镇新民村。

    朱济烨死后,没有人祭奠他,只有姓章的侍卫每日忠诚地陪着他的坟墓,以报知遇之恩。这样过了两年,皇帝终于明白了他的冤情,他的直言敢谏完全是一片忠心,并非反叛朝廷。真相虽已大白,但后悔莫及,就追封他为“怀闵王”,意在怀念怜悯他,并举行隆重仪式重新安葬,批奏章姓人为他看守陵墓。

    随着时间的推移,章姓人不断繁衍生息,就形成了现如今一大家子都姓章的小村庄。

    现在临汾城内西北隅有“朝殿巷”之名,就是因为这里是当年朱济熿和朱济熺、朱美圭先后住过的平阳王府所在地。

    所以,葬在尧都区刘村晋王坟的是老大,葬在襄汾县新民村的是老二。老三因诬告老大获罪,史书上就没有记载他死后葬于何地。

    新民村地处丘陵地带,阳光充足,空气清新,土地肥沃,五谷丰稔,可耕可居,怡馨养人。今天看来也是一方令人留恋向往的风水宝地。今天,新民村同全国千千万万个乡村一样,在党的“三农”政策的指引下,日子逐渐好了起来:新民村从村容村貌到村民生活水平,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安装了自来水,架起了路灯,村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现在是家家住砖房、看彩电、骑摩托、有存款。不少家庭住上了楼房,购买了汽车,安装了暖气,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文/章云芳


     

责任编辑:付基恒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