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关工委:没有对留守儿童的爱,便没有真正的教育

2017-08-02 10:09:19 来源:临汾新闻网

情感上找依托 心理上送温暖

——襄汾县关工委关爱留守儿童纪实(下)

  临汾新闻网讯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对留守儿童的爱,便没有真正的教育。这就要求关工委及其他相关部门多给留守儿童一些阳光雨露,多一些爱的滋润,多一些心的呵护,多一些精神层面的关照,让留守儿童和其他孩子一样度过一个幸福的童年。

襄汾县关工委一班人在永固乡慰问留守儿童。资料图

  雪中送炭解难题

  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保护工作不仅要做锦上添花的好事,更要办雪中送炭的难事。襄汾县社区关工委得知辖区内留守儿童李某父亲病故、母亲外出打工的情况后,主动为他办理了低保手续。古城镇12岁的留守儿童邹某父亲被判刑,母亲又改嫁,无人监管,镇关工委领导把他送到民办寄宿制学校读书,给他缴学费、生活费2000元,还找到孩子的姑姑做其监护人。赵康镇初中学生关某,父母亲都外出打工,留她一人在家,每天放学后干完家务还要去地里劳动,沉重的负担使她丧失学习的动力,整天沉默寡言,不愿与同学交流。班主任几次找她谈心后,给校长作了汇报,学校免除了她在学校的一切费用,并让班主任老师带着两名女生给她补课、买衣服,跟她一起在食堂吃饭,星期天还帮她干家务活。真诚的关爱打开了关某的心结,她把老师当成了亲人,把同学当做了朋友,成绩也赶了上来,性格也开朗了。赵康镇史威村15岁的留守儿童巨某身患重病,需要巨额医疗费,村关工委向镇党委书记、关工委主任吕军汇报后,镇党委专门召开会议,在全镇倡议募捐,又通过“魅力赵康”微信公众平台发出倡议,在县委宣传部、教科局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全县爱心人士慷慨解囊,捐款10万余元,使患儿得到及时治疗。西贾乡东毛村、南辛店乡贾罕村关工委通过协商把本村年轻人36岁的本命年岁庆捐款拿出一部分建立了助学基金会,资助困难学子圆升学梦。目前,全县千余名“五老”人员与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结对帮扶,将余热化作春雨,滋润着春苗与花朵。

  多方关爱润心田

  维护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的受教育权利,让这些孩子有个汲取知识的良好环境,是县关工委长期坚持和追求的目标。面对部分留守儿童成绩差、在校表现不佳的突出问题,县关工会同县科教局从三方面发力:一是狠抓学校关爱保护工作的落实,全县155所学校都建立了管理档案,对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的学习情况、身心健康状况、家庭情况、流动情况等信息进行动态收集记录。学校让有条件的老师充当代理家长,落实关爱保护责任,针对部分孩子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重点帮扶,经常性地开展心理咨询活动矫正其不健康的心理。2016年团省委开展的“情暖青春,温暖临汾”关注农村留守儿童专项活动开幕式在县永固乡联校召开,山西大学经济学院、山西师大文学院、山西师大政法系、临汾师范学校大中专义工为留守学生捐赠图书、文具,帮助孩子们做家务,还为孩子们辅导功课。山西师大心理专家为孩子们作了心理测试,并结合测试作了专题讲座,帮助孩子们解决了性格孤僻、冷漠、自卑等心理问题。二是改善学校安全与周边秩序环境,先后通过检查汇报解决了县一小和二小的放学秩序混乱、特殊学校门口200米无路灯照明、第二中学门口摊贩干扰学生、职业中学下水道堵塞、7所临公路学校门口减速带安装的问题,还聘请了42名“五老”网吧监管员对全县20多个网吧进行严格监管,基本杜绝了学生进网吧游戏的问题。三是在县政府的支持下,县关工委一班人三上北京争取到国家关工委和安利集团基金会实施的“春苗营养计划”项目首批落地襄汾,49套春苗营养厨具解决了全县48所公办寄宿制学校厨具破旧短缺的问题,使3万多个孩子吃得更卫生、安全、营养、健康,使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家长更满意、放心。

  “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好孩子。”正是由于县关工委一班人对留守儿童给予了充分的尊重与关爱,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与孩子产生情感的交流与碰撞,帮助他们走上了有爱有阳光的人生正路。

  记者 郭璞


     

责任编辑:张茜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