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陈振华是襄汾造纸厂的总工程师,也是我的书香好友。我出版的《路石集》《书香丁陶》得益于先生的关爱。先生出版《纸业情愫》《岁月掠影》《平阳麻笺历史研究》,加之最新书稿《桑榆暮景》都送我存读。我们因书而传递友谊,也因书而心心相印。
我常想陈振华这样一个行进在人生“桑榆暮景”的老知识分子,为什么自加压力,一本又一本地著书,到底有何意义?当我再次通览了先生的四部著作之后,自然有了新的感悟。
深耕家文化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也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陈振华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父亲虽然仅有小学文化,但十分重视儿女的读书学习。由父亲和他及子女三代人耕耘的家庭文化,在陈振华的著书中留下引人注目的文字。
在纪念父亲诞辰100周年的日子,作为长子的陈振华和姐弟策划组织家人回故乡举办庄重的纪念活动,编写了相关纪念册,图文并茂地传承了父亲勤俭持家、艰苦奋斗、关爱子女的德善品格。在《岁月掠影》一书的“旅途往事”栏目中,作者为纪念母亲而写的文字,用3个标题“我们家的‘外交部长’”“两度乳养别人的小孩”“一个老幼爱戴的老太太”,把老母亲可敬可爱可亲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同时,作者在编著的几部回忆录中,收录了有关父亲给自己、自己给女儿、女儿给自己的几封家书,奉献读者,真是情真意切、父爱如山。在微信发达的当下,我读了这样的家书,倍感语重心长,真是家书抵万金!
为了传递家庭文化的正能量,陈先生还利用春节、中秋节家庭团圆时机,召开家庭年会,既讲家庭成员一年的成绩,也摆有关生活中的问题,同时指出来年家庭目标及努力方向。有3个女儿、女婿和睦相居的家庭会,已坚持了十多个年头。陈先生把家文化传递给3个女儿,她们思想上进、工作努力,无论在太原、西安,还是襄汾,都是单位的骨干、家庭的大梁。
传播好校风
陈振华是1963年考入天津大学化工系造纸专业的,在这座中国近代的第一所大学(前身为北洋大学)生活学习了五个半春秋。他曾担任班长,参加河北赵县社教运动,使他与“天大”结下了深厚的情感。他的《纸业情愫》《岁月掠影》《平阳麻笺历史研究》等著述使“天大校友”及文化人士自豪,我为有陈总这样的书香之友而欣慰。
我因收藏《书香丁陶》,2009年曾走进“天津大学”这座有百年历史的美丽校园参观,领略到“实事求是”的校训和“严谨治学、严格教学”的学风与校风,特别是读了《光明日报》2017年1月5日刊载的《笔记中传承的天津大学精神》一文,我渐渐明白了陈总这个化工专业的本科生,为什么会成为文理兼蓄的专业人才。因为“天大”对课堂教师的板书、对学生的课堂笔记要求十分严格。由于老师的板书认真,带动学生的笔记很工整,五个半春秋的“天大”校风、学风的熏陶,使“实事求是”和“严谨治学、严格教学”的校训、校风融入了陈先生的血液里。他近几年送我的“人生经典集录”“至理名言摘抄”“夕阳生活名言辑录”及“报端撷英集锦”等十册自写、自编、自装、自印的古色古香的手书行楷作品,就是传播“天大”严谨学风、校风的生动体现。
坚守纸文明
造纸术是世界公认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发明造纸术的蔡伦曾经工作生活在古河东地区,有记载蔡伦曾寓居运城、卒葬于王范村。陈振华原籍万荣县太贾村,就距运城不过百里。也许是先贤蔡伦的英明影响着他,1963年的金秋,陈振华作为万荣中学的高材生,被天津大学化工系造纸专业录取,他收获了今生守望纸文明的高考礼品。
从走进“天大”校门起,陈振华就与纸结下深厚的情谊。五年之后,他作为当年本专业山西省的唯一人选,被分配到新建在塔儿山下、汾水岸边、距古时造纸发明者蔡伦工作不足100公里的襄汾县城西襄汾造纸厂筹建处。从技术员、工程师,再到总工程师,从毛著用纸、优质凸版印刷纸,到再生新闻纸、胶版印刷纸及试产三毛杨为原料的轻涂纸,陈振华一头扎到这个县级造纸企业,披星戴月,与纸共度了36个春夏秋冬。2004年先生出版了人生的第一部著述《纸业情愫》,这难道不是坚守吗?
2012年冬,古稀之年的陈振华接受邓庄“丁陶麻笺社”的邀请,开始了“平阳麻笺历史研究”的征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先生不顾年迈,多次去运城,到西安,访同行,查史料,求资料,求证分析了水质与麻纸质量的关系,研究了蔡伦与山西南部造纸的联系,填补了平阳麻笺研究的一项空白。两年后,平阳麻笺制作技艺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功实现。这不正是陈振华坚守纸文明的生动实践吗?
由此,我想到北宋著名学者张载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陈振华和他的同学、同行、同事所从事的造纸研究、造纸生产实践及申遗成功的“平阳麻笺”制作技艺等,正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的一曲凯歌。陈振华的《平阳麻笺历史研究》也是作者“用传世之心,作经世之文”,在桑榆暮景中发出光彩。这就是陈振华著书的意义。
成永太(作者系中国人才研究会会员、市三晋文化研究会理事、襄汾县委组织部原副部长)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