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夕阳红”
——襄汾县北关村老龄活动中心侧记
临汾新闻网讯 北关村,关公后裔聚居地,位于襄汾县西北吕梁山下。这个古老的山村,常年活跃着一群挥洒余热的老年人,他们秉承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积极传递正能量,使村里风气焕然一新,被人们誉为山村“夕阳红”。
传承习俗 让山村活起来
北关是个古老的山村,据2014年村南挖掘出来的石碑记载,早在北魏时期就有了这个村落。千百年来,这里流传下来的传统习俗丰富多样。
据传晚清时期,北关就有跑“旱船”、踩高跷、敲锣鼓、扭秧歌的村俗。民国时期,这些习俗仍在延续。新中国成立后,这些民间娱乐活动更为盛行。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关吉胜、丰吉胜等热心老人组织带领下,每逢过大年、元宵节,村里敲锣鼓、扭秧歌、跑“旱船”、踩高跷,一派节日景象。
此外,他们还组织排演戏曲《白毛女》《七夕泪》等剧目,为村民们演出,并应邀到周边的村庄义演,每场演出都会博得阵阵喝彩声。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年的热心老人相继过世,但新的热心老人又拿起“接力棒”,继续传承着这些宝贵遗产。
老有所乐 把喜好唱起来
在祖辈老艺人的熏陶下,北关村吹拉弹唱、多才多艺的人比比皆是。为了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发展村里的文娱活动,2002年初,年逾花甲的段志礼、赵长顺、关文智等几位老人,成立了“北关老龄活动中心”,活动内容有蒲剧、眉户、歌曲、快板等,每到活动时间,会员们都会按时到场,轮流演唱。高亢激昂的蒲剧、委婉动听的眉户、催人奋进的“红歌”、声情并茂的快板,有滋有味,令人陶醉。尤其是他们自编的歌曲、快板,内容新颖,与时俱进,受到观众们热烈好评。
老龄活动中心成立后,会员由少到多,目前发展到了20多人。他们当中年龄最大的82岁,最小的65岁。老龄活动中心成立15年来,除大忙季节外,他们都风雨无阻,坚持集体娱乐活动。如今,周边的村子有事儿,他们也会前去助兴。
习书挥毫 使翰墨香起来
北关原是个文化村,能写会算者大有人在。然而,随着昔日的“秀才”们一个个先后去世或病瘫,能应酬村里红白喜事的人越来越少,2000年前后,村里应酬只有段红丑一人唱“独角戏”,翰墨文化后继乏人现象日趋严重。
面对这种危机,年过六旬的共产党员段志礼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决心改变北关翰墨文化危机局面。后来,他与退休返乡、且爱书法的史复兴商榷筹办事宜,两人一拍即合。他们走街串巷积极活动,终于水到渠成。2017年“五一”,“北关村中老年书法协会”正式挂牌成立。
书法协会成立后,村里翰墨氛围日益浓厚。会员们除积极参加周末集体活动外,每天会分别在家自行练习书法。每次集体活动,还会聘请邻村的“客座教授”给大家传授书法知识、书法技巧,并现场挥毫演示。现在走进活动室,会员们的习作挂满四壁,书香飘逸,让观者品味良久。
北关书协成立后,吸引了村里不少中老年人,有些平时爱打麻将、“斗地主”的人戒掉了陋习,加入到书法协会,会员由原来的10余人,增加到了近30人。
编撰村志 将村风正起来
北关村历史久远,文化底蕴深厚。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古老建筑无一存留,名人善举多被遗忘。因而,村志的编撰工作也就显得刻不容缓了。
面对这种状况,即将退休的关林忠心急如焚。工作闲暇,他便积极活动,先后与退休的襄汾县文联原主席曹文敏、京安村的民间文学能手刘润恩联系,商量《北关村志》编撰事宜。2017年初,《北关村志》编撰动员大会在村委大院隆重召开,村志编撰工作随之展开。
编撰组由18名老年人组成,分为四个小组,分别搜集整理名人善举、民风民俗、寺庙楼阁、村落布局、历届干部、体制变化以及教育、经济等发展情况。每月一次“碰头会”,收集上月资料,布置下月任务。编撰成员热情饱满,劲头十足,他们不辞辛劳,四处奔走。
如今,编撰组正进行着这项浩大的村志编撰工程,以历史名人的善举,昭示后人立善心、载善根、行善事、积善德;以烈士的壮举,启迪人们勿忘国耻,尽忠报国;以模范干部的事迹,激励村干部勤政实干,廉洁奉公;以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歌颂共产党,以此来鼓舞村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董文达 史复兴)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