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连村:“土牛”红薯开挖 百姓钱袋要鼓了

2017-11-30 21:38:21 来源:临汾新闻网

图为“土牛”红薯的收获场景。

  临汾新闻网讯 土牛坡上,红薯丰收,开挖、开挖,大家喜笑颜开。襄汾县南贾镇连村的南师傅和他的邻居们最近有点忙,正在地里收拾红薯蔓,抡起镢头、开足马力,挖红薯,收红薯。农忙收获季,虽然忙碌但也快乐着。“今年试种,没敢多种,终于成功了。”近日,走进老南家的红薯地里,南师傅高兴地说。

  试种,为啥?原来,连村早在上世纪就是远近闻名的红薯村。种红薯、生产红薯粉、加工红薯粉条是连村村民的“拿手好戏”。红薯一度成为连村发展的主导产业。

  “那些年,我们一家就种十几亩。那时候,我们村家家户户都种红薯,有的还外出收购红薯,打粉、做粉条,在这个季节,晚上村里都是灯火通明,大家都忙着呢。”正在地头挖红薯的几位村民你一言我一语地解释着。

  由于受土壤病虫害的影响,栽不成红薯,种不出红薯,给了连村人“当头一棒”。“要么是红薯苗越长越小,成了死苗;要么是红薯长成了,但是却烂在地里了。”老南说。

  一个小小的红薯,一份抹不去的记忆。从小吃着红薯长大的老南和他的邻里们,对红薯有着一份深深的情感。找回记忆中的味道,让连村人种红薯、发薯财。多年来,老南和村党支部书记刘润迎奔波在让连村红薯“回家”的路上。

  功夫不负有心人,机遇总是给有准备的人。去年冬天,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们认识了在襄汾做有机肥生产的坤元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郭玉峰。聊起了连村红薯,志趣相投的他们一拍即合,公司聘请专家提供技术,老南他们试种。

  “其实,问题的原因就在这土壤上。没有好的土壤,咋能长出好的红薯?”郭玉峰说。之后,郭玉峰和他的团队开始了前期的论证,进行测土配方,采取生态种植的方法,用三个多月的时间,拿出一套完整的技术方案,在两位老红薯人的地里开始进行实践。

  经过春种、夏管一路风雨,他们的十几亩红薯长势喜人。过了七月十五,我们试着挖了一些,请大伙儿来品尝。大家好评如潮,让他们信心倍增。“七月十五前,红薯的淀粉、糖分还不是最充分。八月十五,才是红薯体积增大的季节。这就是咱们村里人那句老话,‘耧疙瘩响,红薯长’(反映的是襄汾一带,摇耧冬小麦种植情景)。”老南介绍说。

  “他们的红薯种成了,我们家要留一袋子,过冬吃。”还没准备开挖,乡亲们便把他们种的红薯抢购一空。“以前,就是咱连村土牛坡上的红薯最好吃了。我们把试验田就定在这里,前些日子,好几个电商打电话要预定。”老南说。“剩下的红薯可以留些种,品相不太好的可以加工红薯粉条。忙完这段时间,做些纯红薯粉 条,这可是咱连村的老手艺了。”老南一边分拣、一边装袋说。

  看到老南试种红薯成功,一下子,红薯成为了周边乡亲们热议的高频词。明年,咱家也种。“你种多少?”“10亩。”从田间地头到街巷家中,大家都在计划着来年的打算,人人都热情高涨。

  坤元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郭玉峰也一直忙着,去北京、太原积极寻找帮助,打通明年的销售渠道。

  “我们不仅要让老百姓生产出好东西,而且要让老百姓生产出的好东西能够买上好价钱、有个好收益,诚信共赢才是我们的目标。”郭玉峰说。(焦玉龙)

  让咱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一个红薯,一份情感,一个梦想。乡村振兴,百姓安康。播散希望的种子,耕耘希望的田野。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美丽乡村需要一批又一批有梦想、有思想、敢创新、肯实干的“老南”们。

  爽朗的笑声、鲜嫩的红薯是他们成功后最美的图景。用红薯梦、苹果梦、药材梦等等,鼓起咱老百姓的钱袋子,让咱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这是你的梦、我的梦、大家共同的梦。追梦路上,我们只争朝夕,勇往直前。美好的蓝图,正在我们共同的奋进中变为现实。(本版主持人)



     

责任编辑:姚建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