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县按下综治中心建设“快捷键”

2017-12-17 22:40:23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今年以来,襄汾县紧抓实施综治中心国家标准化建设机遇,不等不靠,先行先试,健全完善县综治中心机构设置,按照“综治牵头、部门主抓、专家介入、志愿者参与、齐抓共管”的思路,将心理服务机制引入综治中心体系建设,建立心理咨询室,开展特殊人群矫治,取得了一定成效,进一步拓展了综治中心职能效应。

  综治牵头、部门主抓,积极建立服务机制。该县一方面注重顶层设计,完善心理服务组织体系,制订出台《综治中心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关于加强心理教育、心理疏导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实施方案》,组建心理服务工作领导小组,明确相关部门负责人和联络人,建立日常工作制度。同时,县综治中心聘请3名心理专家和18名心理服务志愿者加入,开展经常性督导和咨询,形成有组织、有机构、有人员参与的心防工作体系。

  另一方面,强化组织推动,建立有效的心理服务机制。该县制定“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的工作原则,明确了“以心理教育、源头预防为基 础,以问题疏导、化解矛盾为重点,以有效防控,促进稳定为抓手”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方针,推出以做好“可防性、易发性、多发性”心理问题化解为突破的工作措施,积极开展“心防”工作进社区(农村)、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四进”活动,努力构建“党政领导、综治协调、部门实施、社会参与、网络支撑”的“五位一体”工作机制。在具体运行中,采取“政府部门主抓,心理专家和志愿者机动介入,互联网平台危机制管理”模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落实专家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工作团队。

  问题导向,部门联动,充分发挥综治中心心理服务功能。“心防”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该县抓重点,协调司法中心在特殊群体心理服务上及时到位。该县把心理疏导防范机制运用到矫正工作中,与法律手段、政策手段、信息手段相融合,多管齐下,及时建立重点矫正人员心理档案,实施跟踪管控。抓特点,指导教育部门将心理咨询融入教育教学活动。各学校设立心理辅导室,把心理课安排进课程表,推进心理辅导进课堂, 利用宣传板报栏、课堂化教学等载体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心理专家和教育部门一起将心理服务引入校园,定期向学生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并以留守儿童、问题青少年为重点,定期集体辅导或者个性化辅导,帮助学生排遣心理障碍。在县综治委的统一组织下,综治中心积极与各相关职能部门联动,以重点人群为对象,以心理问题为导向,以教育沟通为方式,以疏导干预为重点,以真诚服务为信念,通过心理上的源头化解,解决了许多疑难复杂的矛盾纠纷,避免了一些个人极端倾向,解决了众多对象的心理隐疾。

  科技引领,信息互动,扩大综治中心心理服务社会效应。该县通过微信公众号——“丁陶助梦家园”这一平台,把各类人群联系在一起,在用好传统手段的同时,注入现代元素,融入时代特色,加入情感色彩,做到了“心防”工作与群众愿望“同频共振”,截至目前,这一微信公众平台已被1000余人关注,推送信息8293条。面对日益扩大的心理受众群体,仅靠专家和心理辅导老师是 远远不够的。为此,该县面向机关、单位、社会招募志愿者,组建心理服务志愿者组织,目前已有18人参加。他们大多年龄在40岁以上,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较高的社会威望,特别是他们的职业涵盖着社会各个阶层,在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具有亲和力,可以有效地拉近与受助者的心灵距离,减少疏远感,对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能够起到很好的积极作用。该县公安部门在举办防抢、防诈骗、防盗知识宣传中,民警们在社区、医院、商场,无缝隙地向群众宣传心理防范技巧;县信访局、司法局、法院都在矛盾化解中对调解人员进行心理技巧培训;银行金融部门,宣传识别假币、防范网络诈骗的心理鉴别知识,团委、妇联也发挥优势,把心理健康教育与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及家庭教育活动相结合,创建和谐家庭、平安家庭、最美家庭等等。通过这些方式、方法的拓展与延伸,在一定程度上潜移默化地辐射影响了整个社会心理,起到了防控社会风险的积极作用。

       记者 范韶华


     

责任编辑:姚建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