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幽雅别致的田家小院,宽阔平展的乡间道路,功能完善的“两委”阵地,静谧安静的农家书屋,道路两侧,木槿、月季错落开放;文化广场,欢歌笑语渐次传来……
近年来,襄汾县西贾乡柴家庄村借力水库移民扶持项目,着实改善人居环境,着力完善基础配套,着眼丰富群众生活,一个充满现代气息,又不失田园风光的美丽家园展现在双龙湖畔。
拼颜值:破而后立的新家园
曾经的柴家庄村临水而居,地沃民丰,有“小江南”之称。1976年襄汾县水利兵团施工,兴建跃进渠、南贾水库等“三渠两库”,全村千亩沃野被淹,整村搬迁到村西坡平坦地带。搬迁后的柴家庄,地少人多,基础设施落后,全村85户、298口人,耕地255亩。当时流传“住土窑,睡土炕,姑娘不嫁柴家庄”的说法。
破而后立意味着百废待兴。多年来,柴家庄“两委”班子因地制宜,突出自身特色,制定村庄发展规划,实现了昔日美景重现。
在乡党委、政府的亲切关怀下,2010年投资5.6万元,改善灌溉面积550亩;2014年投资10万元,硬化道路1400平方米;2016年以来,新建村“两委”阵地12间,硬件设施一应俱全;活动室、卫生所252.8平方米;硬化文化广场960平方米;安装不锈钢栏杆84.5米,太阳能路灯45盏;栽植各类花卉苗木200余株,冬青草皮等300平方米。
管理跟得上,村容靓起来。村喇叭响起来,宣传栏用起来,群众观念转过来,自觉维护成习惯;“清洁村庄”“绿化乡村”……“两委”带头,集中清理;专业保洁员,“一周两小扫,十天一大扫”;清走的是垃圾,改变的是陋习,垃圾不落地,环境怡人心。
练肌肉:产业支撑的新发展
“不能让村民做了牺牲还受穷”。乡党委、政府政策上想办法、资金上给支持、项目上牵“红线”,村“两委”积极落实,确定了“鼓励外出务工,特色种养结合,推进光伏发电”三条路径,练出富民强村的“肌肉”。村子美了,有面子;村民富了,有里子。
鼓励外出务工。多年来,村里鼓励青壮年外出务工,制定留守老人、儿童的照顾帮扶措施,解决外出人员的后顾之忧。村里外出打饼子、做保姆、卖粥、包灶的遍布北京、天津、太原等地,形成“大摊小摊都有摊,家家都开小汽车”的局面。
特色种养结合。在村“两委”干部带头下,依托地理位置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种植、特色养殖。2013年,投资40余万元建起养鹅场;2014年在原有场地上养殖貉子,产生良好效益。同时,发展苹果种植40亩,丹参、黄芩等中药材种植户日益增多。
推进光伏发电。光伏发电项目是襄汾县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美丽家园项目”的一项重点工作。据测算,柴家庄村级发电站年发电量160000度左右,年收益约14万元。
挖内涵:移民精神的新篇章
因为移民,柴家庄村有着“舍小家为大家”“敢于从头再来”的移民精神,这也是村子发展的魂。
“把柴家庄村打造成移民新村的典范”,在乡党委、政府确定的这一工作目标指引下,投资10万元新建文化长廊,绘制“柴家庄变迁”恢宏场景450平方米;书写文明乡风标语200余平方米;立起村名标志碑1块。同时,进一步完善卫生室、文化活动室、活动广场、“农家书屋”等公益设施建设。广场舞跳起来、秧歌扭起来、戏剧演起来,邻里之间更加亲近融洽,民风、村风持续好转,形成崇尚道德、倡导文明、自强向上、和睦友爱的新风尚。真正意义上的美丽,由内而外,
不仅要让村民“身有所栖”,更要“心有所寄”,柴家庄新任“两委”班子目标明确,干劲十足!(沈宗珍 曹维康)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