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县环保局:为了心中那方“绿”

2018-02-26 09:20:54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临汾新闻网讯 2月4日,立春。此前一天,全国环保工作会议刚刚闭幕。汾渭平原地区作为整体概念,首次被纳入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

  就在一年前,地处汾渭平原的襄汾县,在经历雾霾锁城、二氧化硫爆表的考验之后,一场全党动员、全民参战的污染防治攻坚战坚定不移地打响。

  战场之上,环保部门无疑是参谋部和主攻部队,义无反顾,全员参战,全力投入。从2016年的深冬到2018年的立春,襄汾环保局全体干部职工经历了无数个难忘的日日夜夜。

  “参谋部”发挥中枢作用

  污染防治攻坚,涉及大气、水、土壤,覆盖到襄汾县100多家企业,牵涉到13个乡镇、20多个部门。仗怎么打?战斗命令如何下达?县委要求:环保部门要精准发力,发挥牵头、协调、督查、执法等作用,并且要在统筹协调上进一步创新工作方法,拿出具体举措,分解工作任务,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到环保工作中来。

  要求就是命令。连续几个昼夜,县环保局领导班子以问题为导向,反复研究推敲,拿出了《襄汾县生态环境治理攻坚行动实施方案》,提出了5个方面33项整治任务,明确了完成时限、标准要求和责任单位。

  2017年2月19日,攻坚行动实施方案下发,县委、县政府召开了千人誓师大会,污染防治的攻坚战正式打响。

  参谋部不仅要在战前拿出作战计划,而且要在战中收集各类数据,拟定各种“命令”。全县大气污染防治指挥部办公室设在环保局,及时汇总全县污染防治攻坚的动态情况,筹备召开各类会议,上报各类数据和情况,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

  汇总数据,唯细唯实,这种工作态度贯穿在环保局的全部工作中。“工业集中提标改造时,每天要在下午4点之前汇总每个企业的改造进度,哪怕料场封闭只起了一米框架,都必须统计好;重污染天气预警期间,每天要收集有关部门、乡镇响应措施落实情况的数据。还要全局动员,到全县企业督查限产、停产情况。要求限50%的,只限45%都不行;取暖季来临后,散煤每天清理多少,营业性锅炉改造了几家,煤改气、煤改电完成了几户都要按照对照进度表进行汇总分析,来针对性采取措施。”襄汾县环保局副局长关俊杰说。

  “主力部队”拿下最难啃的骨头

  焦、铁是襄汾工业的支柱产业,也是“污染大户”,污染防治攻坚战,焦铁企业是“革命”的重点,这块硬骨头由环保局来啃。

  啃骨头,最重要的就是要让这些大块头企业投入真金白银,按照《方案》的要求,一个点位一个点位的改造或增加环保设施。

  “刚下达提标任务时,企业观望、钻空子,毕竟要真金白银的投入,阻挠和压力太多了。”襄汾县环保局分管监察的党支部副书记沈志俊回忆。

  阻力大,信心、手腕就得更铁。环保局所有人员分兵布阵,领导成员带队进驻企业,帮助制定改造方案,督促企业加快实施,严格按照时间节点完成提标改造任务。星原集团、光大焦化等几家企业决策层,见识早、动手早,还自觉地提高了治理标准。而万鑫达焦化因为治理投资巨大,公司董事会多次研究达不成一致意见,治理方案几经反复未能最终确定。针对这种情况,局长张国强多次与公司董事长座谈交流,谈环保形势、谈治理前景、研讨治理方案。最终公司董事会达成共识,投入资金3.8亿元进行提标改造,这是万鑫达焦化诞生以来,环保投入最多的一次。

  全县钢铁、焦化企业治理的共同点是提升脱硫、脱硝、粉尘污染防治的水平,不同点是每家拿出的治理方案都各有特点,投资大小也不同。为了提高治理的效率,环保局分别组织了钢铁、焦化企业治理方案交流会。每月由局长带队,组织所有焦化、钢铁负责人逐家现场参观,进行经验交流,既为企业优化治理方案提供了路径,又使治理资金使用效率实现最大化。

  为期大半年的工业提标改造,26亿真金白银的投入,全县规模以上焦铁企业累计完成166项改造项目,万鑫达和华基建材代表全市接受环保部流域限批解批核查,为全市解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淘汰一批,改造一批,襄汾传统焦铁产业在“污染防治”中 ,经历了凤凰涅槃般的变革,为全市树立了标杆,位列华北一流水平。企业也从最初的侥幸、观望,到主动上项目、上设施,承担社会责任。在许多企业因为治理不到位而被限产、停产的档口,经过深度治理的襄汾工业企业,在焦铁市场“回暖”之时,吸纳着治污带来的红利。

  高擎执法利剑助推“主攻”取胜

  污染防治攻坚,执法就是取胜的利剑。利剑出鞘,保卫蓝天,才能彰显威力。

  执法重在查,白天常规检查,夜晚常规夜查。一年间,环保局监察大队共进行突击检查19次,集中夜查61次,常规夜查128次,交叉检查13次,零点行动7次 。立案99起,结案88起,一起申请法院执行,10起正在办理中。

  手腕铁,执法严,自上而下形成常态。襄汾县环保局局长张国强每天吃过晚饭的一项重要活动就是开着车到企业转,看看环保设施有没有运行、有没有偷偷生产的现象,经常一转就到凌晨,一年下来,夜查了200多次。

  “局长都扛得住,我们也不能怂。”环保局的同志认识出奇一致。高强度的状态还是给大家的身体造成了影响,分管验收工作的陈局长连续加班两天两夜,在验收现场中风;书记马顺成深夜一人在办公室加班,站起来发现腿无法弯曲, 打电话请人把他背到医院,第二天进行手术,第八天又投入工作……

  针对人员不足、取证难度大的问题,环保局将科技手段运用到监管工作中,形成另一种常态。2017年8月,配备湿扫车两辆、雾炮车两辆,不间断维护县城环境卫生;又购置了一台无人机,进行勘察、拍照,证据得以留存,违法行为无处抵赖。

  源头守住底线,监管渗透到“全过程”。对工业企业的监管,不仅对高炉的机头进行检查,对机尾也要进行检查,还要求企业定期开展自查。在全市首家设置焦化企业“化验室”,全县7家焦化企业原料需要化验,产品、副产品、危废产品都要经过检验,全部合格才能生产。同时在 37个规模企业周围设立443个土壤监测点位,每个季节取样监测一次,共取2000多样本,针对性开展土壤污染防治的工作也在展开。

  艰辛的付出换来丰硕的成果。2017年,全县优良天数241天;1至12月份,PM10的同比涨幅从119%下降到18.7%;PM2.5从98.9%下降到4.4%;SO2从175%下降到11.7%;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从104.2%下降到15.3%……

  破釜沉舟生态环境治理新局初开,擂鼓策马污染防治攻坚整装再战。2018年2月7日,襄汾县生态环境治理攻坚行动动员大会召开,环境容量管控、大气环境治理、水体环境提标、土壤环境修复、农村环境整治、环境安全保障、生态环境保护、监管能力提升“八大工程”、32项具体工作任务明确了治理措施、治理标准、治理责任。

  新的号角吹响,攻坚的主战场上,襄汾环保人冲在了最前面。(张建华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