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治理有效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大要求之一。去年以来,襄汾县以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水平为主线,探索实践“三方议事”治理模式,着力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有力提升了乡村民主管理水平。
剑指“三大症结”,聚焦问题开“药方”。襄汾县在2017年底农村“两委”换届之时,信访量较大,反映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村级财务支出混乱、村级管理不民主等方面。鉴此,县委组织部组织专人进行了专题调研,认为引发信访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农村“两委”主干关系紧张。从实际情况看,村“两委”主干“一强一弱”或者“一肩挑”的村,班子比较和谐,村情稳定。相反,“两委”主干“两强”或“两弱”的村,党组织缺乏凝聚力,村里的矛盾比较突出;二是村务监督委员会作用发挥不充分。换届后,虽然村一级都按要求成立了监督委员会,但缺乏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村务监督委员会形同虚设,应有的职能无法落到实处,群众的知情权得不到尊重,对农村“两委”的管理不信任,甚至有抵触情绪;三是村级管理缺乏制度规范。面对县乡两级部署的各项工作任务,乡镇党委从完成任务的角度出发,在用人方面出现了三种情况:一是只用强人。“两委”主干谁工作能力强,就用谁,冷落了另一方;二是轮流坐庄。对于“两委”主干都比较强势的村,实行“一事一方”的做法,形不成合力;三是另择他人。“两委”主干都比较弱,索性抛开双方,在村里寻找能人落实工作,“两委”意见比较大。不管是哪一种情况,都没有把党的领导地位体现出来,都没有把“三委”的职能作用发挥出来。为此,县委组织部聚焦问题“集体会诊”,决定探索推行“三方议事”工作法,村里的重大事情在进入“四议两公开”程序前,由村“两委”和村务监督委员会三方负责人进行三方商议。
细化工作流程,融入经常抓规范。“三方议事”工作法构建了由村“两委”和村务监督委员会共同参与村级治理的“三驾马车”。村级事务,特别是涉及村级财务收支、集体资产处置等重大事项决策前,先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3人组成“三方议事组”讨论研究,统一思想。“三方议事”一般每月一次,如工作需要,随时召开,会议采取反复协商、全员通过的办法进行,不存在请假或少数服从多数的问题,如有一方不同意就继续协商,最终要达成三方共识。会议记录由“三方”亲自审核签名按手印,然后提交党支部按“四议两公开”程序进行,最终形成决议。
精准发力施策,结合工作抓成效。“三方议事”工作法的推行,有效解决了很多乡村治理的难题,农村基层呈现出党组织领导有力、村民自治有效、干群齐心协力的良好生态。一是发挥“润滑剂”作用,促进农村改革发展。“三方议事”制度的推行,有效解决了“两委”班子关系紧张、 管理不民主、群众不信任的难题。赵康镇丰盈村以前是一个软弱涣散村,村“两委”主干关系紧张,各行其是,没人理事。“三方议事”的推行,让“两委”主干重新坐到“一条板凳”上,经过反复商议,采取“干部垫一点、企业捐一点、政府补一点”办法,筹资20余万元,以便民服务中心为重点,高标准建设活动场所;二是发挥“减压阀”作用,促进美丽乡村建设。“三方议事”的实行,充分发挥了村务监督委员会的作用。监督委员会成员把了解和掌握的群众诉求,及时提交会议研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监督委员会不再是群众心中的“摆设”。三是发挥“生力军”作用,促进干部奋发有为。2018年,面对困难,晋城村党支部书记坚持大家的事情大家定的原则,召开村民代表参加的“三方议事”扩大会议,制定了收费管理办法,村民代表主动入户宣传,得到大家一致认同,如今的晋城村环境宜人、村风文明。
“三方议事”犹如一把“钥匙”破解了乡村治理的症结,推动了乡村治理科学化体系的形成,构建了乡村治理新格局。大家都说:三方议事就是好,如果每个村都能实行,干群之间就没有隔阂,党群关系也能更加密切,乡村振兴有希望了。(尉振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