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红色盘道、最美田园”壮丽画卷徐徐展开

2019-08-14 08:59:57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襄汾县古城镇盘道村,一个地处吕梁山脉姑射山脚下的古村落。别看这里面积不大,土地贫瘠,却有着一段烽火连天的红色岁月。抗战时期,它被誉为乡吉地区的“小延安”。

  走进村中,浓郁的古老文化与红色气息扑面而来:村中的院墙上,“弘扬革命传统精神 打造美丽幸福乡村”“传承红色圣火 共建绿色家园”等催人奋进的标语一眼可见,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红色宣传画穿插其中,再现了发生在当地的革命历史事件。

  红色,是盘道村最耀眼的符号。为了深入挖掘这一资源,该村成立盘道文化传媒公司。公司相关负责人曹红艳娓娓道出一段段红色记忆:“1935年冬,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1936年2月,红军抗日先锋军渡河东征进入山西。4月1日攻克襄陵县城,4月3日到达盘道村。起初,群众受阎锡山地方政府的反动欺骗宣传,都躲起来不敢露面。后来,经过红军宣传党的抗日救国主张,揭露他们的欺人之谈,打土豪、斗地主、开仓济贫,才使群众打消了顾忌。”

  期间,还发生了一件逸事。盘道村水源奇缺,人畜用水都很困难,再加上500名左右的红军战士,更是捉襟见肘难于应付。红军不与群众争水,而是寻找村中老者了解情况,其后找到一个干枯不用的废井,轮番上阵、深挖细掘,直到一股清澈甘甜的井水冒出。这口井一直保留至今,村民们都亲切称它为“红军井”。

  盘道村有着独特的地理优势,历来为交通要塞,是个可攻可守、可进可退的战略要地。1938年,乡吉地区特委,牺盟乡宁中心区,八路军黄骅支队,山西新军213旅,汾城县委、县政府和抗日民间组织先后驻扎这里,并以此为抗日根据地。日寇也盯上了这块“宝地”,时不时过来扫荡打击、烧杀抢掠,还妄图“吃”掉这里的抗日武装力量,由此引发数十次交火。

  如今,沿着蜿蜒的胡同向东南而行,作为历史见证遗留下来的一面残垣断壁,依然清晰可见70余个弹痕。曹红艳娓娓道出:“1939年9月,山西新军213旅58团2连连长赵华青带队夜袭日寇古城据点后,返回盘道营地。鬼子尾随跟踪而来,被包围的2连战士利用熟悉地形,迅速反击、突围,杀伤敌人20余人,打了一场漂亮仗。不仅如此,从1938年至1939年,驻扎在这里的武装力量与敌人交战数十次,让鬼子不敢恋战,扫兴而归。夜袭西王日军据点、祖师庙大劫、三官峪口伏击战等都是村民们耳熟能详的革命事迹。”

  穿梭在一条条留有战斗痕迹的小巷,让人仿佛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抗战时期,在党的领导下,父老乡亲们的抗日热情被点燃,投身牺盟会和213旅的达百余人之多。他们出生入死,英勇抗敌,有的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有的成为国家栋梁,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其中,开明绅士原树祯的故事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原树祯是村中富户,学识渊博,爱国情深,积极支持抗日。1938年汾城沦陷,县政府转移到盘道村,他动员全家腾出了大院和祠堂几十间房,让乡吉特委和政府机关驻扎办公,而自己一家十几口人,却住进了牛院;在轰动全县的借粮运动中,他带头捐出5石小麦和杂粮,还捐出麦草、秸秆等饲料,同志们感动地说:“原树祯家成了抗日政府的后勤部”;县政府机关缺资金,他立即拿出200现大洋,并说“不要借条,只要是为了抗日,一家人不说两家话。别说借钱,就是用人,我也可以牺牲生命”;他还动员女儿原莺(白涛)和儿子原烈参加自卫队,后随213旅开赴前线。

  行至原家大院,“中共汾城县委驻扎地”几个大字映入眼帘。时光流逝,唯有历史可以深深地烙在每个人的心里。巧的是,原树祯的孙子原鹏回乡省亲,由他带头捐资重铸的钟楼大钟正式“面世”。他说:“我虽然生长在北京,但有着很深的盘道情结。家乡有着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值得倾力打造和大力发展。”

  原鹏所说的,正是盘道人所想所干的。近年来,盘道村在县委、县政府、镇党委和镇政府的支持下,在安徽工程大学教授薛保红的帮助下,正在积极探索红色研学旅游模式,力争叫响“红色小延安”称号,力图将一段段鲜为人知的红色故事传播开来,使这里处处洋溢着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气息。同时因地制宜,推动和打造乡村度假旅游、文学摄影创作基地、户外拓展训练基地、自驾探险野营基地等,为村民们增收致富开辟新渠道。

  一幅“红色盘道、最美田园”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红色经典文化、革命精神不断得到传承和弘扬,红色教育功能得到重新演绎,红色将在盘道村闪出更亮丽的光芒。

  记者 李静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