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有这样一群“特殊人群”,他们或许是刑释解教人员、社区矫正人员、吸毒人员、肇事肇祸精神病人、问题青少年……对于这个特殊人群的服务和管理,可以说是社会管理的重点和难点。近年来,襄汾县紧紧围绕特殊人群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围绕学习推广“枫桥经验”,不断创新“职能部门+专家+志愿者”工作机制,推进心理服务与基层治理、矛盾化解、传统文化教育多维度融合,把“特殊的爱”送给这个“特殊人群”,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与依法治理融合发力
助推社会风险多维共治
强化职能部门主体责任。按照“政府主导、部门参与”的要求,落实职能部门责任,出台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组建了县委政法委牵头抓总,司法局、卫体局、教科局、团县委、妇联、公安、民政等多个部门共同参加的特殊人群心理服务工作小组,分别按照职责要求落实责任;聘请了2名心理专家和21名志愿者,建立起综治中心、司法局、职教中心、法院、赵曲精神病院、林乡四季儿童心理拓展6个心理服务试点工作单位,规范了活动制度。
完善五项工作机制。即:职能部门管理机制,做到有机构、有人员、有制度、有记录、有活动、有效果;专家指导机制,重点对各部门心理咨询师进行业务指导,对疑难复杂案例进行个案辅导;志愿者参与机制,确保一单位一乡镇一名定向联系的咨询师;经费保障机制,落实了10万元专项工作经费和“以案定补”办法;工作衔接机制,建立了工作流程,每月专家指导一次,每季度集体辅导一次,开展经常性业务交流。
提高社会风险防控水平。各部门将特殊人群心理服务纳入平时管理的全过程,事前评估,事中跟踪,重点疏导,普遍教育,提高了人员流动的可控性,增强了服务工作的适时性。县司法局加强社区矫正人员与服务管理全程对接,全县社区矫正对象无一人重新犯罪。县公安局开展对吸毒人员心理帮助,并与戒毒所、吸毒人员所在乡镇,开展“结对子”帮扶活动,降低了毒品犯罪率。县卫体局对三级风险等级以上精神病人建档立卡,开展心理服务精准帮扶,防止了精神病人极端事件发生。
与源头治理融合发力
助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
将心理服务机制引入基层矛盾纠纷化解。以乡村两级综治中心为主导,对基层矛盾纠纷问题进行参与和督导,促进问题解决。以襄陵镇村级治理“六事”制度、汾城镇纠纷调解“说事室”制度为示范,积极探索基层群众自治新机制,各乡镇确定心理咨询服务联系人,定期沟通,参与重大矛盾分析研判、重大稳定问题疏导,打造具有农村特色的心理服务机制,最大限度地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镇)、矛盾不上交”。通过心理咨询师参与基层群众自治,打造百姓“说事、说理、说法”新舞台。
将心理服务机制引入专业性案件调解。各行业性调解组织与法院建立了联动调解指导协调机制,在法院的指导下,律师和心理咨询师共同参与,对重点案件、重点人、重点矛盾进行会诊,使大多数矛盾纠纷妥善处理,受理的案件有55%以上调解结案。县司法局对社区矫正重点人员开展了多次集体心理辅导,对重点人员进行了关注与实时个别心理辅导,重新犯罪率为零;有关学校对具有较大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进行了心理辅导和干预。
将心理服务机制引入信访问题处理。邓庄镇是襄汾县的工业重镇,近年来因企业占地引发的信访案件居高不下。今年来,邓庄镇将心理服务机制运用到处理矛盾纠纷和化解信访案件中,收到了良好效果。镇上的调解员老马很有感触,“自从参加了几期心理学培训,我学会了很多心理技巧,比如如何倾听观察、如何建立信任、怎样引导转化等,现在工作起来很轻松,我经办的大多矛盾纠纷都能化干戈为玉帛。”
与道德建设融合发力
助推平安乡村多方共建
心理服务与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是解决社会情绪、情感问题的路径。他们在乡村教育、校园教育、社会教育方面,采取的心理服务方式取得了良好效果。
“孝”文化引领,弘扬乡村传统文化教育。南辛店乡“枫桥示范”创建注重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开展了“一中心”“一堂课”“一面墙”“一喇叭”“一帮人”等扎实有效的德孝文化传承教育活动,深耕厚植核心价值观,激发了农村社会正气与正能量。他们通过抓乡贤文化宣传,抓经典学习,抓村训、家训、家规教育,打造了“孝心北贾”传统教育文化品牌。
德育先行,培养青少年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襄汾职教中心,针对“捣蛋学生”“不良少年”多,单亲、孤儿、留守孩子多,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多的实际,以素质教育为中心,把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中学生道德教育、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设立心理辅导课,配备专业心理辅导老师,做到心理教育进课堂、心理辅导进校园,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山西省中等职业学校第七届、第八届“文明风采大赛”和第九届、第十届“技能大赛”中荣获60余个奖项,连续两年对口考试本科达线人数占到参考人数的80%,成为全省同类学校中的佼佼者。
警示为要,弘扬新时代社会正能量。以抗战文化教育基地、反邪教教育基地、司法局帮教基地、检察院未成年人帮教中心等教育场所为中心,建立了心理服务园地,开展针对性心理教育活动。襄汾县综治中心针对现代社会人们就业压力大、家庭矛盾多、思想浮躁、心理焦虑抑郁等问题,通过多种形式的社会化教育和心理咨询服务,疏导了情绪,舒缓了压力。近几年举办各种教育培训30余场次,受众人数达到2000余人次,个案辅导接待来访70余人次,化解各类矛盾问题50余起。
下一步,襄汾县将建立一支专业性强、有战斗力的特殊人群心理指导、辅导和服务的组织体系和工作队伍;指导乡镇、村(社区)利用综治中心、矛盾调解室等阵地建立完善特殊人群心理服务场所和工作制度;进一步加强基层专业特殊人群心理服务队伍建设,加强业务辅导培训,并有效推进这项工作开展,形成一套完整高效的管理服务机制。
记者 白洁 李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