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建设金襄陵文化名镇的构想与实践

2019-11-22 09:21:21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襄陵镇位于襄汾县城西北端,与尧都区接壤,临夏线穿境而过,地理位置优越。襄陵古镇,原本是襄陵县城所在地,已有千年历史。襄陵县城,姑山右峙,汾河左环,平水澄流,萦绕如带,夙称形胜之域。山清水秀,物阜民丰。好地方、好风光,犹如塞北小江南。然而,襄陵最大的优势在其蕴有厚重的历史文化,是一块风水宝地与文化富矿。

  1936年红军东渡在襄陵撒下了革命火种,点燃了熊熊革命烈火,革命文化从此燎原。郑宗虔与其子思远、思达、女儿秀英,同时投入了中国共产党的怀抱,被誉为革命大家庭。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中,襄陵人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现代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现代文化,独具特色,这就是襄陵的优势。

  振兴乡村就必须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载体,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欲实现乡村振兴,必振兴乡村文化。

  文化虽是软实力,但必须下硬功夫,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向着既定目标攀登。建设文化名镇,为乡村振兴塑形铸魂,必须让全镇干部与群众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在襄陵镇,镇党委、政府特别提倡全民读书,因为读书能够使人更加宽容和向善,能够使人善做和守成,能够使人更加遵纪守法,知荣辱廉耻,追求真善美,争做文明人。

  今年8月18日,在当代著名书法家卫俊秀故居修复落成之际,在其故居地景村,举办了卫俊秀诞辰110周年座谈会暨书法展。有从古都西安前来参会的以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王勇超为领队的10多位名家大师,有从省城太原来的多位卫俊秀先生的粉丝,有从临汾来的柴建国、樊习一等书法家,襄陵镇29个村的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襄陵镇的文化名人,附近群众等。故居临时搭建的主席台前的小广场上参观者挤得满满当当。山西省著名书法家葛葆庆先生的精彩悬书,惊羡的乡亲们看得瞠目结舌,使他们深切感受到了文化与艺术的魅力。

  襄陵东街有一个历经千年的文笔塔。文笔塔,俗名尖尖塔。塔高九级,顶端嵌尖头黑陶,雅称文笔塔。望塔生情!想着襄陵地区历朝历代从文笔塔下走出的一个个文化名人,对文笔塔顿生敬畏感。它是襄陵文化的符号,是襄陵的标志。

  襄陵,还有城隍庙、文庙大成殿、卢秉纯故居绣楼、龙澍峪,文化景观有汾流晚渡、龙澍双阙、晋桥梅月、平水拖蓝、九井七色、十里荷香古六景。古老的建筑、古老的文物,历史人物,见证和诉说着千年古镇金襄陵的沧桑和辉煌。

  回望襄陵,展望未来。在襄陵工作有责任、有义务把襄陵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出来、宣介出去,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和全国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

  镇党委、政府一班人制定的建设文化名镇的蓝图,紧密结合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建设,是立足于深入挖掘乡村特色文化符号,盘活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走特色化发展之路。

  “把千年古镇金襄陵,建设成为丁陶大地、平阳大地乃至三晋大地的文化名镇”。蓝图甫构,当付诸实施,深挖历史古韵,弘扬襄陵的人文之美,重塑乡村文化生态,重现诗意的田园文化和本真的乡情乡愁,在新时代再现“金襄陵”的历史景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贡献。

  (作者 张国新 系襄汾县襄陵镇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