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刚入夏的隰县,微风徐来,田地里的秧苗随风弯腰;蓝天下,绿色的山丘,映着山下的大棚,在白绿相间中,显得幽静而和谐。“大棚里很热,进去干一会活儿就出一身汗,每个棚里大约有1400株甜瓜苗,每天都得打旁蔓,要是一天不打,这旁蔓能窜二三十厘米……现在正是授粉的关键期,一年的收成就全靠现在了。”5月18日,在隰县午城镇卫家峪村薛福明家的大棚里,一株株甜瓜苗悄悄地爬上架。薛福明一脸笑容,看着长势很好的甜瓜,就仿佛看到了丰收和“甜甜”的日子。
“去年3个大棚毛收入40000多元,今年有经验了,收入肯定比去年强……”薛福明笑着说,虽然大棚里很热,但看着长势这么好的瓜苗,不管怎么辛苦都值了。
薛福明家孩子多,以前全家就靠他一个人挣钱贴补家用,日子过得清苦,地里只种玉米,收入很少。现在他种庄稼,有技术员指导,还有政策支持,农村人的生活越来越有盼头了。
薛福明的妻子薛凤兰告诉记者,他们家有3个孩子,再加上她弟弟的孩子(因家庭变故,侄子从4个月大的时候就跟着薛凤兰生活),日子过得紧巴巴。那会儿,丈夫常年在外打工,她得照顾4个孩子,还得干农活,辛苦不说,还没指望。那时,每个星期给住校的大儿子两元钱,孩子都舍不得花,每周日回来还能攒下一元钱。说到这里,薛凤兰扭头用袖口抹了一下眼睛说,“现在好了,有盼头了。”7年前,薛福明和几个老乡一起在外地做搬运工,他们3个人一上午就得装60吨货物。“累不?”咋不累,咱农村人没啥技术,就靠着卖体力赚点辛苦钱。省吃俭用,一年下来可以往家里寄10000元。”薛福明一个人常年在异地他乡,有时候病了,实在不想去干活了,但是想想家里还有好几口人要生活,他就咬着牙又去装货了。比起以前吃的苦,现在这点苦根本不算什么。
卫家峪村是一个农业村,以前村里有种西瓜的传统,但主要还是以种玉米为主。“去年,第一书记贾伟和村干部引导大家种优种甜瓜。刚开始,大家没技术,都在观望。我觉得咱有种西瓜的经验,种甜瓜也应该没问题。我在政府扶贫政策的支持下盖了3个大棚,每个大棚政府补助3000元,剩下的政府贴息贷款。”薛福明说,没想到这个甜瓜和传统的甜瓜不一样,以前村里人种甜瓜是在地上拉藤蔓,可这种甜瓜和黄瓜一样要搭架。去年他从技术员那里学了不少新东西,今年管理起来得心应手了。而且甜瓜摘完后,大棚里还能种辣椒和西红柿,下半年还能有收入。
“老薛是我们村的‘能人’,一年下来就把种甜瓜的技术全学会了。不仅搞大棚,果园也没落下……”村民雷明旺说,这两年扶贫政策好,政府贴息贷款,想着法让老百姓赚钱。去年,政府帮他们家在屋顶安装了光伏发电设备,坐在家里就能收钱,这样的好事,以前想都不敢想。
原来,薛福明家除了这3个大棚以外,还在政府引导下栽种了玉露香梨、苹果等16亩果树,目前梨有两三亩挂果,苹果5亩挂果;等过了甜瓜的买卖季,梨、苹果又能接上茬……说到这儿,薛福明两口子笑得合不拢嘴。
“现在孩子都大了,去年忙活了一年,给小儿子娶了媳妇。今年再努力一把,就能把贷款还得差不多了,到那时日子就会更好了……”薛福明笑着说,去年年底,他们家成功实现了脱贫,想想以后的日子,睡觉都能笑出声来,相信以后的生活会越过越甜。
“瓜菜大棚只是卫家峪村脱贫产业的一项,卫家峪村还紧紧依托隰县玉露香梨种植这一特色产业,发展起了282亩玉露香密植园,52户贫困村民受益;46户贫困村民选择了在自家地里栽植核桃树;另有53户因扩大梨果种植面积,申领到每亩500元的退耕还林补助;9户盖了大棚,与邻村的大棚连成了片……”卫家峪村第一书记贾伟介绍,今年村里为了扩大集体经济,进一步提升村民收入,还发展起了光伏发电项目,全村有6户参与,总发电量10千瓦,目前已实现并网,每度电上网价格0.98元。将来全部建成后,将完成100千瓦并网发电工程,预计可增加集体收入12余万元。
以前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79户237人,2017年已经实现整村脱贫。
从以前“闲得发慌、穷得叮当”,到“全村搞产业,户户有产业”;从以前“各自低头干”,到现在“集体抬头看”;政策扶持,市场引导,因地制宜搞瓜果大棚、发展梨果产业,卫家峪村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脱贫之路。
记者 郝海军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