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宁红凹村:产业红起来 腰包鼓起来

2017-07-14 09:12:45 来源:临汾新闻网

产业红起来 腰包鼓起来

红凹村旧貌换新颜

  临汾新闻网讯 走进乡宁县双鹤乡红凹村,放眼望去,种满农作物的6000余亩高标准农田错落有致,让人眼前一亮。富有纯朴农家特色的梅花山庄,让人回归自然、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红凹村位于临汾市乡宁县双鹤乡南端,全村辖6个自然村1806人,党员30名。过去的红凹村路差、水缺、地贫,农业生产条件差,经济发展落后,农民收入水平低。为改变落后面貌,近年来,村党支部立足村情实际、紧扣强村富民目标,按照“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理念,通过从严管理干部、完善基础设施、促进产业转型,打造旅游文化品牌,加快美丽乡村建设,使红凹村的面貌发生了大变化。

  强干部队伍 凝聚发展合力

  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近年来,红凹村党支部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契机,扎实推进支部建设,落实惠民政策,着力打造一支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清正廉洁、敢于担当的支部队伍,不断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完善日常工作制度,明确党员干部职责和分工;建立集中学习制度,加强党员教育管理;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规范支部组织生活;开展“三务”公开,增强工作透明度;改造升级活动场所,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加大后备干部培养使用力度,健全完善后备人才信息库。党支部先后把2名农村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3名优秀的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2名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使党员成为带头发展、带领致富的“双带”标兵。通过强化班子队伍建设,“两委”干部引领的发展能力提高了,党支部的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增强了。全村上下形成了“支部领着干,群众跟着干”的浓厚氛围。

  强基础设施 提高农业生产力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落后的农业生产条件,成为制约红凹村经济发展的瓶颈。针对这一现状,村党支部按照“完善基础设施,发展现代农业,带动群众增收”的发展思路,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重点工作,建立“党员+重点工作”模式,根据党员自身特点,把工程建设中涉及到项目用地、纠纷调处、资金筹集、施工监督等工作任务分解给党员,确保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快速有序推进。在工程建设中党支部狠抓组织发动,多次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向群众宣传惠农政策,发动群众参与。在支部的带动下,干部群众有钱出钱、没钱出力,积极参与。目前,红凹村顺利实施完成了6598亩省国土资源厅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4个自然村8.5公里街巷道路硬化工程和4处人畜饮水工程。全村的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强产业优势 促进民富村强

  红凹村植被覆盖率高、生态环境良好,境内不仅有豆腐崖、安返沟、尉伯峪等自然景观,而且有自唐以来兴建的道教圣地紫云洞、棋盘石、斩龙祖师庙、三官庙、千年古驿道等人文景观,开发价值极大。村党支部积极外出考察、洽谈合作,与太阳树特色种养开发有限公司签约,开发建设梅花山庄景区。按照“旅游+”思路,以发展农家乐为主体,充分挖掘民间刺绣、面塑、剪纸等传统文化,打造乡村特色旅游品牌,实现旅游增收。依托6598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村党支部加大招商力度,吸引乡宁县云丘红农业服务有限公司和乡宁县万福特有机农业有限公司落户红凹,流转村民4000亩土地,发展有机农业。截至目前,太阳树特色种养开发有限公司、云丘红农业服务有限公司和万福特有机农业有限公司,在红凹累计投资达300余万元,企业的入驻不仅增加了村民的土地流转收益,还给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增加了务工收入。未来二至三年内,红凹村党支部将以有机农业示范园和梅花山庄景区为依托,采取“支部+企业+农户”的模式,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着力把红凹村打造成全县转型发展的排头兵,带动更多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如今的红凹村,支部更强了,产业更强了,农民的腰包更鼓了!红红火火的产业让红凹红起来了!(夏贺青)


     

责任编辑:张茜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