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才子疙瘩”不是山水大观,不是古刹名园,而是上古先贤肇创鄂文化、测日观斗、祭天祈福的圣地,曾是一个祭坛。这个祭坛填补了从西周到东周的历史空白,奠定了其在中国礼仪文化中的地位,这是乡宁曾建下王都的铁证。这个神圣之所就在乡宁县昌宁镇田家垣村。
1999年5月,郑中午与田家垣村签订合同,承包该村5000亩荒山。他说:“‘才子疙瘩’这个名称由来已久,原本我并不知道这块高地有什么故事,自从我承包这片荒山后,邀请朋友阎金铸先生一同上山踏勘,看到乡宁县境内的云台山、高天山、鄂山、尖山、林山这五座大山环绕着这个高地,地势好、环境好,就想在这个高台下挖几孔窑洞,作为我在山上的住所。后来,我们徒步考察这片荒山,发现了‘才子疙瘩’周边原有高岭凹、高岭、银匠庄三个被遗弃的千年古村落,还发现了三个‘袋状坑’,这种坑口小肚大,古代用于埋藏宝物,上面都盖着石板。据说在乡宁县境内总共发现了四个,其年代更早于西周时期。”郑中午介绍,他承包这座荒山的第二年,有专业人员拿着仪器到这儿来测绘,测完后对着地图一查,说这个地方自古名为“才子疙瘩”。所以,他就把这片荒山命名为“才子庄园”。
从窑洞顶一直往上走,接连上两层高台,看到每一层都有清晰的分层,据郑中午说,这三层高台就是原本的模样,自从他知道这个地方的名字后,出于保护文物的理念,没有在“才子疙瘩”上动过土,尽力使之保持最初的状态。
阎金铸先生曾任乡宁、吉县文物所所长、副研究员。他发现、发掘了柿子滩、清长城等多处遗址、曾参与丁村、陶寺等遗址的发掘与研究,在国内文物界颇有影响。据阎先生介绍,“才子”即天、地、人三才融合之意。省文物局、社科院等多部门专家学者曾多次实地踏勘这个形貌为三层圆台的“宝贝疙瘩”,直径分别为33米、66米、99米,确定其为北京天坛的祖形,它承载着乡宁三千年悠久的历史。“西周末年,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退走后,原西周申侯、鲁侯、许文公等人共立原来的太子姬宜臼为天子,是为周平王。现在吉县柏山寺乡宜秋村(一说泥秋村)即与宜臼有关。因镐京已遭战争破坏,而周朝西边大多土地都被犬戎所占,周平王恐镐京难保,于公元前770年在秦兵护送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东迁后的周朝,史称东周。周平王东迁途中,曾在乡宁下京村(因为他父亲的国都名镐京)建都三年,即少鄂之都、古称京师。古时祭天,规定天坛须距离京都16华里之内,且须设在京都正南正北的方向,才子疙瘩”正好在下京村正北方向14华里处。”阎先生说:遥想当年周平王每年冬至祭天前,须提前三天从下京出发,在‘才子疙瘩’东南二里处的‘歇驾苑’(经过后人的口口相传,这个村子逐渐被称为‘薛家原’)歇驾、沐浴、戒斋,之后途经‘走马山’到才子疙瘩祭天。从薛家原通往才子疙瘩的唯一山路是平王祭天的必经之路,至今仍叫走马山。”经过阎金铸等文化学者的深入发掘、研究,这片大山深处尘封千年的历史被逐渐掀开。
上得“才子疙瘩”三层高台,丝毫不觉疲累,因为这里的绿化率已经达到80%以上,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充足。经过郑中午20年来矢志不渝、殚精竭虑的苦心经营,才子疙瘩”周边的荒山已经满目苍翠,郁郁葱葱。极目四望,五岳入怀,天低云绕,虽星移斗转,但仍颇有九五之尊的王者气象。
在“才子疙瘩”三层垒土之上的萋萋芳草中,多处发现裸露的古陶、古玉、青铜器等祭祀器物沉睡千年的残片,陶片上有清晰的布纹。阎金铸先生说:“这些遗迹的历史甚至更早于周平王时代,说明这里自古就是人类生息繁衍的好地方。”
郑中午表示:“华夏文明一代代延续,一代代传承,我将配合文物部门把‘才子疙瘩’打造成研学之地,让更多人近距离地感受祖国古老璀璨的文明。”
记者 韩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