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好家风是星星之火 照亮温暖你我

2017-03-27 22:49:20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一个良好的家庭,离不开家教的传承,离不开家风的延续。在亿万家庭中,涌现出众多让人羡慕的好家庭,这些家庭优良的家风、严格的家教,传承数代人,历经数十年、数百年。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质,引导着今天的人们在工作、生活中展现出优良品质,营造出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好局面。今天,记者走进社区,寻找那些好家庭,了解他们的好家教,聆听他们的好家风。

  策划人 杨全

  六旬老人王安光 好家风就要传下去

  春天到了,天气逐渐变暖,伴随着午后的暖阳,在古城公园里经常能见到一对头发花白的老夫妻手挽着手,晒着太阳聊着天,老人幸福的笑容让旁人羡煞不已。

  这老两口就是居住在市区西关的王安光夫妇。

  3月24日一早,66岁的王安光就开始忙碌了,6时30分,热腾腾的早餐就已做好,然后给患有脑梗的妻子洗脸、梳头。这时,9岁的小孙女也被儿媳叫了起来,快速洗漱后,一家五口围坐在餐桌前一起吃早餐。20分钟后,儿子上班,儿媳送孙女上学。收拾完碗筷后,老两口准备前往古城公园散步。

  王安光的妻子刘兰芳十年前患病,一直行动不便,经过老伴儿的细心照顾,刘兰芳竟然能步行到古城公园锻炼身体了。

  提起妻子,王安光忍不住流下了眼泪。“我们相识于1979年,当时我俩都在供销社上班,后来经人介绍就结了婚。”1980年他们有了第一个孩子,三十年如一日,夫妻二人男主外、女主内,家中的事儿全靠妻子打理,而他则经常在外出差,家中的事很少管。

  “2003年的一天,她和往常一样起床做早餐,突然厨房传来一声响,我跑去一看,原来是兰芳摔倒了,怎么叫也叫不醒。”王安光介绍,在邻居们的帮助下才将妻子送到医院。经检查是脑出血,虽然出血量不多,但还是落下了走路不稳的毛病。当时儿子、女儿都在外地上学,王安光便承担起照顾妻子的重担。

  “妻子病倒后,我才学着洗衣、做饭,现在做家常菜没问题。”王安光说,妻子病倒了,再也没人唠叨了,前半生她照顾我,她的后半生就交给我,让我好好地伺候她。

  2004年,王安光的儿子王磊大学毕业,孩子放弃了北京的大好前程,毅然回到临汾,帮助父亲照母亲,分担家庭负担。

  “转眼十多年过去了,孙女都9岁了,我这个人就是命好,有个体贴的妻子,还有个懂事的儿子,最让人欣慰的是儿子还娶了一个知书达理的媳妇。虽然我平时干的家务比较多,可是每逢周末,洗衣做饭的这些活儿子、儿媳妇就会抢着干,儿媳还时不时的给我们老两口买衣服、营养品,比亲闺女还要亲。”王安光说,每个人的人生都会经历起起伏伏,但是只要咬着牙挺过去就会见着光明,一家人和睦健康地生活在一起才是最重要的。

  记者 苏亚兵

  出租车司机刘振畅 做人守本分家规永不忘

  今年39岁的刘振畅是一名出租车司机,他时刻按照母亲的教导做人、做事。在他看来,今天的幸福生活,离不开家风的传承。

  刘振畅家住鼓楼南街钟楼巷,一家四口住在一个不大的院子里。我家四口人,除了我们夫妻和孩子外,70岁的老母亲一直和我们住在一起。”刘振畅说,他的父亲去世较早,兄妹五个,都是母亲一手拉扯大的。

  在刘振畅成长的岁月里,因为没有父亲的关爱,他差点走上歪路。“我小时候母亲出去卖菜,我就和同学们一起玩,后来认识了几个社会上的哥们,他们带我去偷铁,然后把偷铁换来的钱分我一点,和他们偷了几次后,攒了十几元钱,便跑回去给母亲显摆。”刘振畅说,他是家中最小的孩子,母亲最疼他,平时也舍不得打他,可那次他被母亲吊在房梁上狠狠揍了一顿。

  “母亲说,我们家是穷,但穷不是罪,偷东西就有罪!穷要穷的有骨气!做人不能失去本分!”回想起母亲的话,时至今日,刘振畅依然感慨万千,母亲带着他们兄妹生活,勤劳持家,从未做过有失本分的事。正是在母亲的影响下,他们兄妹都自食其力。

  “我们家不是书香门第,没有什么家规,在我看来,母亲那句‘做人不能失去本分’,就是我们始终坚持的家规。”刘振畅说,一个普通的家庭,总有一些祖辈传下来的规矩,而在他们家,母亲的这句话,就是他家的规矩,也是值得他们传承下去的家风。

  “我在出车时,经常会遇到乘客落东西的情况,失物中有手机,有钱包,还有金银首饰,对于这些意外之财,我从未动过心,总会想尽办法归还失物。”刘振畅说,虽然儿子上学要用钱,但他宁愿辛苦挣钱,也不会对不义之财动心。母亲定下来的规矩,他要传给儿子,让晚辈们都做守规矩、守本分的人。

  记者 杨全

  铁路大宿舍小区孔庆荣 好家风就是“传家宝”

  “幸福在哪里?幸福就是帮助别人、快乐自己……”提到好家风的话题,73岁的孔庆荣告诉记者,正如自己改编的歌词一样,言传身教做榜样、互相关爱多礼让、乐于奉献多助人,就是奏响家庭和谐音符的原动力。

  互相包容相敬如宾

  今年75岁的孔庆荣,家住尧都区车站社区铁路大宿舍小区。

  年轻时,在原临铁机务段教育科工作。老伴郭川娥作为一名在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三十余载的退休教师,夫妻两人不但是生活中的贴心伴侣,也是工作中的黄金搭档。

  “结婚快50年了,互相尊重、彼此信任、共同进步是我们保鲜爱情的秘诀。即便生活中遇到磕磕绊绊,两人都会站在对方角度换位思考。”说到这里,一旁的郭川娥连忙接过了话茬,多年来,我和老伴义务为社区制作黑板报,引导小区居民积极向上。”

  乐于奉献身当垂范

  在孔庆荣这个和谐、温馨的大家庭里,定期举办别开生面的家风讨论会已成为雷打不动的“必修课”。

  “作为父母,怎样教育孩子学会感恩、尊崇孝道;作为子女,如何学会在学校期间尊师重道、团结同学、懂得分享、乐于助人……”孔庆荣说,每次“开会”,从女儿、女婿到两个外孙,每个家庭成员都会踊跃发言、积极讨论。

  “在社区里,不少孩子的父母都是铁路一线职工和进城务工人员。为了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多年来,我义务为孩子们辅导功课,成为他们喜爱的‘老师奶奶’。”郭川娥笑着说。

  言传身教子女传承

  提起“好家风好家教”结出的“硕果”,孔庆荣欣慰地说,两个外孙一个高中、一个初中,都是学校里积极上进、奋发学习的好学生,也是关爱同学、乐于助人、懂得分享的‘热心肠’。”人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孔庆荣夫妇的感染下,女儿、女婿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脚踏实地。两个外孙更是听话懂事,不仅在学习上奋勇争先,在社区组织的各项公益活动中,表现突出,一张张“优秀小公民”的荣誉奖状,让孩子们收获了课堂之外的“正能量”,也成为他们传统“好家风,好家教”的不竭动力。

  记者 成华

  音乐教师董兰亭 快乐自家阳光他人

  谈起家风,翼城县职业技术学校音乐教师董兰亭感慨地说,他家的家风可以概括为“勤俭、坚强、乐观、和谐”,就是因为坚持了这样的家风,这些年,全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获评第五届全国五好文明家庭。

  这个幸福的家庭也曾经贫病交加。据董兰亭回忆,他的父亲于1990年患肝硬化、腹水,掏空了家底也不见好转,医院甚至不再收治。那年,董兰亭考上了梦寐以求的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但,家里拿不出260元的学杂费,当时年仅十几岁的董兰亭主动帮父母分忧,跟随同村的大人们到霍州的一个建筑工地当小工,用稚嫩的肩膀挑起了生活的重担,咬牙坚持了一个暑假,挣了180元,亲朋好友又凑了80元,他才走进校园。

  顶梁柱重病缠身,四个孩子都未成年,董兰亭的母亲苦苦支撑着这个风雨飘摇的家,除了种二十亩庄稼,她还起早贪黑到村子附近的铁厂捡铁渣卖钱。“我记得最多的时候,母亲一个月捡了33吨铁渣,平均一天2000多斤,母亲的腿又不好,不难想像她是凭着怎么的毅力才做到这些,母亲的顽强对我们的成长影响很大。”说起母亲,董兰亭满怀深情:“我母亲仅仅上过三年学,可有一次她说了一句特别有学问的话。

  那是麦收时节,母亲把打麦场上散落的麦子一粒粒拣起来,我们说她时,她说,每一粒麦子都等了一年’,这句话让我肃然起敬。

  从那以后,我们珍惜每一粒粮食、每一片菜叶,从不浪费饭菜。”董家还有一个可贵的家风就是乐观与和谐,正是这个好家风,陪伴他们走过了最艰苦的日子。

  “我们家的人都爱音乐,都很乐观,平时,不论谁有不开心的事儿,大家都会帮衬着一起度过,整个大家庭非常和谐快乐,正是因为这份乐观和谐,父亲的病不仅没有再发展,反而一点点好起来,如今,他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好。”董兰亭的声音满是喜悦:今年春节,我们全家十多人举办了一场小型的家庭音乐会,还制作了光盘,记录了这份幸福。”作为一名教师,董兰亭时刻不忘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对孩子们进行情感教育,从小塑造孩子们的灵魂。平时,除了在本校任教,他还支教8所乡村学校,经常对孩子们进行爱的教育与引导,传递爱的能量,只为看到孩子们脸上有更多的阳光,希望孩子的思想及言行不断进步,带动更多的家庭越来越好。”

  记者 韩晓芳

     

责任编辑:张茜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