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非遗 学传统 领略家乡魅力

临汾小记者“约会”平阳木版年画

2017-05-09 22:10:05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手握刷子、轻蘸颜料、顺时针画圈……刻于木板的图案逐渐显现于麻纸,一张张“素印”年画从指间流转而来。

  始于隋唐、扩于五代、兴于宋金、盛于元明……根植于临汾的平阳木版年画惊艳着时光,记录着历史的沧海桑田,彰显着尧都文化的源远流长。

  触摸穿越千年的精美,感知非遗文化的精粹。5月6日—7日,临汾晚报小记者团约会平阳木版年画博物馆。60名小记者先后体验平阳木版年画的制作工艺,了解非遗传承人赵国琦为传承传统艺术所付出的艰辛,领略家乡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触摸非遗 探寻年画足迹

  对于小记者而言,非遗项目仿佛阳春白雪,显得高冷、遥远又神秘。当他们真正走进平阳木版年画博物馆时,一幅幅色彩艳丽、内容丰富的传统年画透露着浓浓的生活气息与劳动人民的精神追求,顿时拉近了他们与这一非遗项目的距离。

  置身于艺术海洋,小记者兴奋地东瞅瞅、西望望,感觉眼睛都看不过来了。你们看,这三幅年画有什么特别之处?”赵国琦将他们的思绪引入眼前的画作,他娓娓道来平阳木版年画的起源,宋金时流传下来的木版年画《义勇武安王位》《四美图》《东方朔盗桃》,都标有平阳雕印字样,是我们最早的民间版画。而平阳是我国民间木版年画最早的发祥地之一,有言为‘版画之头,平阳启之’。”“圣人功德传四海,儒学精华照五洲。”穿梭在画作之间,一名小记者被一幅人物年画深深吸引,随之大声读出画中的对联。赵国琦便以此为题,让大家猜猜对联为谁所写,即画中人物是谁。小记者们饶有兴趣地从“儒学”二字进行判断,有人高呼“孔子”,有人则认为是孟子。

  赵国琦笑眯眯地揭晓画中人物是孟子。他从孔子与孟子的区别讲起,延伸至平阳木版年画的观赏性与实用性。创作时,年画融合历史典故、戏曲故事、民间传说与现实生活,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的需求,并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是研究黄河流域文明的重要艺术形式之一。

  为了拯救这一濒临消逝的非遗项目,赵国琦的爷爷赵大勇倾其一生致力于搜寻、收藏、整理、复制平阳木版年画。如今,赵国琦秉承坚守之心,为传承平阳木版年画做着不懈的努力。

  听罢赵国琦与爷爷的故事,小记者们深深动容,一种责任感油然而生:临汾历史文化遗产闪耀于世,还有许多等着我们去挖掘、发扬。”

  延续传统 守护文化血脉

  平阳木版年画因广泛深刻的表现内容、精湛优美的表现技巧、深邃久远的历史文化传统,在我国绘画史上谱写了光彩夺目的华章。如今,尽管它已失去昔日的辉煌,但依然承袭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在赵国琦的指导下,小记者体验平阳木版年画的制作流程,感受这一非遗艺术“活”的灵魂。

  只见,赵国琦左手轻压住木版的一角,右手握住刷子蘸满特制的颜料。他按照顺时针画圆的方式,将颜料慢慢没过木版的线条,随后快速将一张麻纸铺于版上,用平规继续“画圆”,再使用双手将麻纸掀开,网络游戏《植物大战僵尸》中的卡通人物顿时跃然纸上,引得小记者们连连拍手叫好,愈发想自己尝试一把。

  “看似简单,怎么操作起来这么难!”小记者梁舒宁刚一上手,就惊叫“不好了”。原来,铺上麻纸后,她一时紧张,竟忘记刚才赵老师传授的窍门,用平规胡乱摆弄一阵,结果印制出来的图案有些地方墨色过重,有些地方又过浅。其他小记者随即给予她鼓励,她也大方分享自己的心得:刷木版时,一定要将颜料涂抹均匀,按照画圈的方式进行。”接下来,小记者们一一上前体验,轮番一展身手。有的用力过猛,不是将墨汁喷在自己脸上,就是将麻纸弄破;有的忘记了“麻纸只能放一次”的叮嘱,将麻纸在已抹上颜料的木版上转来转去,印制出来的“小黄人”“向日葵”僵尸”等变了形……虽然印制出来的作品多少有些瑕疵,但大家觉得这次体验非常完美,有着非同一般的感受。

  当许多小记者拿着印好的作品四处“显摆”时,还有一小拨小记者等着印制孔子像。“孔子像的木版较大,线条较多,相比卡通版画难度要大一些。”终于轮到自己登场了,小记者常丹阳激动不已,用传统技艺印制传统年画,能够更好地体会非遗文化的传统味道。”在印制过程中,小记者们情不自禁地赞叹着古人们的智慧与心血,从心底生出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怀。小记者梁嘉琪深有感触: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正面临消失,我们应该好好继承和传承,让非遗文化绽放光芒。”小记者的决心让赵国琦倍受感动。他说,非遗保护,文化传承,需要“久久为功”。传承的不只是技艺,更是盎然的生命力,还有做人做事的规矩。

  记者李静 祁欣



     

责任编辑:付基恒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