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都区72岁老人张长福为你讲述家风故事

2018-10-30 21:36:21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从小父亲就教导我们,唯有孝顺老人才能过好光景,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秉承着这个做人的标准,除了以孝为先外,更致力于勤俭持家;如今,长辈虽然已经过世,但是这些优良传统一直在我们家延续着,相信我们家会越来越好。”10月28日,家住尧都区段店乡翟庄村的72岁老人张长福向记者讲述了他的家风故事。

  百善孝为先

  “百善孝为先,从我记事那天起,父母对长辈的孝顺就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他们从不和长辈顶嘴,家里的大小事情,父母都会听爷爷奶奶的意见。那时我们是个大家庭,由于家事繁杂,奶奶因为太累会发脾气,每每这时,父亲总会陪着笑脸,对奶奶说好话,直到奶奶笑了为止。”张长福回忆说,父亲事后还不忘教导我们,对待老人就像对待孩子一样,要有十足的耐心和爱心,凡事都不要顶撞。”类似于这样的事情还有好多,看着父母的做法,我暗下决心,以后一定要像父母那样,做个孝顺的孩子。”

  勤劳创财富

  由于一些客观原因,初中毕业后,张长福没能再继续上学,但是受父亲的影响,张长福养成了读书、看报的好习惯。忙完地里的活儿,他总会抽出时间学习知识,因为他始终相信,勤劳能够 创造财富,知识能够改变命运。

  “十几年前的一天,我在翻看杂志时读了一篇有关培育玉米新品种(糯米棒子)的文章,于是我便想方设法跟作者取得了联系,并表达了我想试种的想法,没想到,那位作者很快便寄来一包玉米种子,看到种子的时候,我既惊又喜,与家人商议后,便把它们播种到了地里。”张长福回忆说。

  当时有没有想过失败的后果,张长福说:我始终相信知识改变命运,我种地都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抱着摸石头过河的心理,决定赌一把,万一成功了呢?”接下来发生的事儿,既让他鼓了腰包,又“成了名”。

  “那时周围的人都没有见过这个品种,怎样能让他们品尝到这种玉米与别的玉米的不同,于是我想到了卖熟玉米穗。起初,我先到附近的一个厂区进行销售,从刚开始的无人敢吃,到后来排队购买,我几乎成了糯玉米的代言人,甚至有人打听到我们家,买整袋生玉米……”张 长福说,从那以后,他扩大了种植面积,白天、晚上围着玉米转。“只有人不闲、地不闲,才能有粮、有财。”

  家风如粮食

  随着年龄的增长,张长福在子女的劝说下,离开了心爱的田地,自从不种地后,生活就清闲了很多,孩子们几乎每年都带我和老伴儿去旅游,青岛、威海、杭州、天津……”张长福细数着旅游过的每一个地方。

  由于多年操劳,张长福患上了腰疼、腿疼的毛病,为了让我出行方便,儿女们给我买了辆电动三轮车,还常常给我买营养品,让我保养腰腿,平时穿的衣物更是一样不落。”谈及子女的好,张长福如数家珍。

  “家风如同粮食一般,是一个家庭必不可少的成分,也是一家的道德标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了优良的家风家训,我们的家、我们的社会会更加和谐,更加幸福。”张长福说。

  记者 亢亚莉


     

责任编辑:付基恒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