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都区:文创扶贫为农民增收致富加马力

2019-07-18 09:11:24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一块稀松平常的青砖,镂花镌叶便成了韵味十足的花盆。

一扇斑驳粗拙的门板,施以粉彩就成了意蕴丰富的挂件。

  核心阅读:

  文创具有着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一个新鲜的创意,可以使散落于农村的废旧老砖、老门板、老墙泥、老风化木等摇身一变,成为彰显个性的艺术生活品。

  守住文化根脉,留住记忆乡愁,经济愈是发达,人们对“返璞归真”就愈是渴求,这给“乡村记忆”系列文创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如今,“尚尧”文创在农民增收致富过程中的作用正日益显现。

  一块块稀松平常的青砖,一扇扇斑驳粗拙的门板……这些被弃之于乡野旷地或是犄角旮旯的旧物件,居然可以摇身一变成为文博会上的紧俏货?活了大半辈子的韩安顺做梦都没想到。

  今年56岁的韩安顺是尧都区段店乡北练村人——一个地地道道在黄土里刨食的农民,倘若硬说与其他人有啥不同,大约就是他喜欢农闲时走街串巷收些不起眼的老物件。“破砖烂瓦地收下一堆不值钱的东西有啥用?”别人眼里的“不务正业”,韩安顺却略显尴尬地坚持着。

  这种窘境的改变,要追溯到今年2月份一行陌生人的到来。这些人本是冲着韩安顺收藏的旧门板来的,却无意间看到了墙角堆砌的几块大青砖。“你能将它们中间凿空,在四周雕花纹不?……”听了陌生人的意图,平时就爱琢磨的韩安顺答应可以“试一试”。

  试一试,谈何容易?那段时间,一没雕刻功底、二缺乏艺术细胞的韩安顺按着陌生人的思路日思夜想,画图纸、练雕功,尝试的次数多了,到后来竟然可以扔掉图纸直接在砖上雕刻了。不久之后,十几块原本其貌不扬的青砖变成了镂花镌叶的花盆。5月份,这些样式拙朴、透着泥土味的花盆,连同韩安顺被加工成茶台的老门板登堂入室,被摆上了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演艺及文创产品博览会的展台,风光一时。

  “说实话,我们带着这些东西去上海参加文博会时心里并没底,就是想看看市场反应如何。”山西尚尧文化艺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尚尧公司”)经理贾斌坦言。而他就是先前造访韩安顺家的一行陌生人中的“领头人”。贾斌回忆:“包括韩师傅的青砖花盆、门板茶台在内,我们一共带去了50多件这样的文创作品,结果出人意料地受欢迎,原本4天的展期,头两天就销售一空了。”

  “破砖烂瓦也能卖钱,而且价格不菲!”人们开始对韩安顺刮目相看了,而赴沪试水的成功也更加坚定了贾斌当初的选择。2019年以来,在市文化和旅游局的指导下,尚尧公司联合中华文化促进会、市非遗保护中心,及艺术院校大学生深入农村体验生活、采风调研,有针对性地设计推出了“乡村记忆”系列文创产品。“广阔的乡村藏着无限的可能,越是土得掉渣儿的东西在大城市越受欢迎。”贾斌认为,“经济越发达,我们对‘返璞归真’就越渴求,这给此类文创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传统工艺必须要有新鲜的创意”,文创因而具有着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当百无一用的泥坯邂逅水神庙元代壁画,就成了身价陡增的泥皮画;当品相一般的木升遇上寥寥数笔的工笔画,就成了创意感十足的收纳盒;当一块寻常的键盘垫被赋予文化的意蕴,当一个普通的钥匙扣被注入历史的厚重,它们便成了彰显个性化的艺术生活品……贾斌介绍,尚尧公司开发推出“乡村记忆”系列文创产品,意在积极响应我市“平阳记忆”文化工程,引导农民朋友拓展思路,发挥优势勤劳致富,“目前,我们开发推出的‘乡村记忆’系列文创产品,包括茶台、花盆、香插、砚台、文玩等近20种,产品均取材于广大农村遍地皆是的废旧老砖、老门板、老墙泥、老风化木以及部分废弃的生产材料。这些文创产品的加工不需要复杂的专业技术,广大农户稍加培训即可完成制作。”据其透露,尚尧公司已经与我市多个村庄达成合作意向,下一步还将建成集宣传展示、产品销售、产销衔接、信息交流于一体的线上线下平台,同时正在积极筹办“乡村记忆”系列文创产品大型义卖活动,届时利润将全部捐赠给贫困农村的小学生。

  以文创扶贫为出发点,开发推出“乡村记忆”系列文创产品,是尚尧公司主动肩负时代使命,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快推进文旅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作为我市文化和旅游局下属广播电视服务公司的一家以文创产品设计、生产、销售为主要业务的国有独资文化企业,尚尧公司自2016年成立以来,注册了“尚尧”商标,建成了创客平台“尚尧文化小院”,积极探索尝试“文创+”模式,加强与各行业和领域的合作,以文创思维提升传统企业产品附加值,先后自主设计推出了“赵城金藏”“陶寺龙盘”“晋国文化”“平水雕版”“泥版壁画”“平阳古陶”6个系列50余种文创产品,带动了平阳古法造纸、手工装帧、印刷复制、古陶烧制、传统木雕等行业的发展。无论是平水雕版印刷作品《赵城金藏·心经》入藏国家图书馆,还是2018年“百款临汾特色文创产品”助力全省旅发大会,抑或是全国各类大型文化会展活动上斩获奖项,尚尧公司的文创产品已然成为展示我市厚重历史人文的“移动载体”,亦成为来临游客的首选“伴手礼”。

  记者 孙宗林 文/图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