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牵梦绕的故乡——临汾

2014-07-24 08:22:59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乡愁是在王维“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诗句里;乡愁是在余光中那小小的邮票里;乡愁是在三毛走不尽的撒哈拉大沙漠里……当一个人涌起乡愁时,是内心最柔软的时候,远比爱情更让人销魂。或者,乡愁就是我们对故乡的一种爱情。而让我魂牵梦绕的故乡是有“卧牛城”之称的秀美临汾。

临汾,东倚太岳,西临黄河,因地处汾水之滨而得名。中华始祖尧帝曾建都于此,临汾也由此开启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成为华夏民族与黄河文明的摇篮。

临汾之美美在其文化的博大精深。霍州的威风锣鼓承载了中国北方特有的浑厚气质,鼓、锣、铙、钹一同演奏出了临汾文化的厚重;蒲州的蒲剧以其独特的剧曲风格在中国戏剧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单刀赴会》《仁贵投军》等更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蒲剧佳作;翼城的花鼓节奏欢快,灵巧多变,用其铿锵有力的鼓点演绎着临汾文化的精深;浮山的剪纸为临汾文化增添了浓厚的民间艺术气息,人物、花草、飞禽、山川等造型无所不有、无所不包,反映出平阳地区人民独特的韵味……

临汾之美美在其建筑的精美绝伦。尧都的鼓楼彰显着临汾城恢宏的气势。楼顶四方则分别书写着“东临雷霍,西控河汾,南通秦蜀,北达幽并”,十六字便道出了临汾地理位置之重要;尧都的华门是象征开启中华文明之门,是华夏民族的纪念碑,是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门”,而其“门”文化更是展现出了华夏文明的深远;尧都的锣鼓大桥、彩虹大桥如同两条巨龙连接起汾河两岸,而锣鼓大桥更是中国首座锣鼓文化景观的大桥。桥旁4座高达12米的花岗地雕与雄伟大桥遥相呼应,诠释出临汾“锣鼓之乡”的美誉……

临汾之美美在其饮食的丰富多彩。霍州年馍以其风味独特、花样繁多、造型逼真的特点成为临汾人特有的“艺术品”。登高、五花枣等艺术造型展现出临汾人的灵巧与智慧;曲沃的羊汤更是晋南风味的代表,其1500多年的历史成就了现今的地位,乳白的汤汁再加上鲜热辣咸的口感让人们津津乐道;尧都的牛肉丸子面当属临汾一绝,回民风味的牛肉丸子加秘制的调料成为临汾人独有的美食;永和个大皮薄的红枣、尧都美味可口的吴家熏肉、大宁汁甜肉脆的西瓜、乡宁制作独特的空心月饼、吉县甘甜清脆的苹果……它们共同构成了临汾美食文化的天地。

临汾之美美在其自然与人文景观的相得益彰。襄汾的西村遗址向我们诉说着10万年前临汾丁村人的生活,显示着临汾悠久的历史文化;洪洞大槐树曾寄托了多少 移民的乡愁,一个“根”字成为每年万余人前来寻根祭祖的信仰;晋文公在曲沃即位后,励精图治,整顿国政,终成一番霸业,成为春秋霸主;吉县壶口瀑布更以其奔腾汹涌的气势成为中国第二大瀑布,黄河之水在此一泻而下,壮观之景令人叹为观止;尧都的尧庙是华夏之祖尧王的庙宇,尧曾建都平阳,平阳即为临汾,临汾也成为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洪洞苏三监狱、广胜寺,蒲县东岳庙,尧都铁佛寺……它们一同见证临汾自然人文之美。

临汾之美美在其人才辈出。春秋战国的儒学大师荀子为临汾安泽人,其《劝学》中“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早已成为中华经典;汉代的“帝国双璧”卫青、霍去病抗击匈奴,保家卫国,霍去病那“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豪情流传千古;元代大杂剧家郑光祖出自临汾襄汾,他的《倩女离魂》成为脍炙人口的佳作;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彭真出生在临汾曲沃,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东晋高僧法显、汉代著名谋臣霍光、唐朝开国名将柴绍……他们的事迹将永远激励着临汾人不断向前,开拓创新。

临汾之美美在其生态环境的保护。尧都著名的古城公园是一座以优化生态、保护古城文化为主题的公园,古城公园风景 优美,拥有“平阳名人广场”、“脸谱风韵”、“曲桥流水”等众多景观,引人入胜,让人流连忘返;沿临汾城区而建的汾河生态公园更是临汾治理汾河、保护生态的又一大手笔。沿河各县(市、区)都动了起来,汾河生态修复治理大幕也由此拉开。短短两年,曾经几近枯竭、垃圾成堆的汾河再次重现光辉,如今的汾河清水荡漾,河道宽广,两岸绿树成荫。百公里汾河生态公园也成为了临汾人民的骄傲。

这就是秀美的山西临汾,一座拥有深厚历史积淀而又不乏时代气息的城市。它的文化、它的建筑、它的饮食、它的景观以及它的一切都让我心动,让我无法忘怀。临汾,就是这哗哗啦啦的汾河之畔,就在这太行吕梁之间,就是在这方土地上孕育出了华夏民族,成就了黄河文明。而今我相信,临汾依旧会以蓬勃向上的精神以及积极进取的姿态去顺应时代的发展,从而让临汾人民世世代代都能记得住临汾的秀美,记得住自己的故乡是在这锦绣的临汾! 张廷良

     

责任编辑:席沛钊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