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生长于平阳大地的民间艺术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在临汾长达4500年的文明之旅中独放异彩。3月4日,中国民协、山西省民协的有关领导及来自山西大学、山西师范大学的专家学者们齐聚临汾,与市文联、市民协的有关负责人及多位非遗传承人共同探讨临汾的文化发展脉络,并对我市的民间文学、民间艺术进行实地调研。
寻根尧庙,聆听帝尧传奇;探访华门,追溯华夏文明;寻访襄汾丁村,重拾“失落”的传统民俗……流连在历史文化长廊,专家学者们又观看了天塔狮舞、丁村土布、平阳木版年画、平阳麻笺等非遗展示。他们普遍认为,临汾“地肥水美”,民间艺术斑斓绚丽,非遗文化当“老树开花”。
“临汾故事”令人神往
作为专司祭祀尧、舜、禹三位先祖的庙宇,尧庙承载了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根。专家学者们慕名已久,他们沿着“龙凤之脉”,循着历史的足迹,触摸华夏文明的根脉,仿佛有重回故里的感觉。耳畔回荡着过往的传说,他们向“天下第一门”迈进,领略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化。
临汾是厚重历史文化的聚集地,不仅有令人神往的传说故事,还有古老珍贵的历史遗存。襄汾丁村民俗博物馆里陈列着近万件藏品,记录着晋南一带清末民初的岁时节令、人生礼仪、婚丧嫁娶、民间工艺等,彰显着原生态的民间文化魅力。
这块浸润着华夏文明的沃土,散发出来的文化芬芳和历史滋味耐人寻味。山西省民协副主席李波深有感触地说:临汾对历史遗存、民俗文化的重视和保护,超出我们的想象。这些民间瑰宝是历史的见证者,是当代人了解过去的窗口。临汾是山西的一个缩影,民间故事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上溯开天辟地,下至当今世界,涉及处事道德、风情乡俗、日月星辰、名山大川,可谓无所不包、无所不讲。随着山西民间文学出版工程的启动,更多人将为寻找散落在民间的文学明珠而努力,让山西民间文化得以传承。”
“临汾非遗”引人入胜
穿梭在民俗文化长廊,一阵清脆急促的锣鼓声瞬间吸引了专家学者们的注意力。只见,领狮人逗引着大小狮子,向长板凳搭成的“天塔”塔顶奋进,并做出“水中捞月”蜻蜓点水”瑶池摘星”等高难度动作。整套表演惊、奇、险、绝、美,让观者不禁捏了把汗,同时大赞该表演堪称“华夏一绝”。
这就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天塔狮舞”。在代表性传承人李登山数十年的努力下,该表演焕发了新的生机。专家学者与他交流时,不由被他的执著与坚持所打动。正是出于对传统技艺的热爱,才有那么多的传承人苦苦坚守,只为将祖先传下的文化瑰宝生生不息地传承下去。
有人说,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机器必将全面替代手工。但是,传统技艺无法被机器取代。丁村土布、平阳麻笺仍沿袭传统手工技法,坚守着传统文化之根。十指游走于各道工序之间,闪现着返璞归真的迷人光芒。
平阳麻笺是中国古法造纸的“活化石”,也是平阳木版年画的主要用纸。平阳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赵国琦现场演示,将这两项非遗项目完美结合。专家学者在他的介绍下,体验印制过程,感受了原汁原味传统技艺的魅力。中国民协副秘书长吕军有感而发:“数千年的传承、发展、积淀,形成了临汾丰厚灿烂的历史文化。此行让我看到了美在民间永不朽。”
“临汾瑰宝”亟须守护
临汾有着丰富的民间文化遗产,它们鲜明地记载着华夏文明的发展进程,历千百年而不衰,传古今而芬芳。但是,随着历史长河的奔流向前,一些散存于民间的艺术瑰宝正经历着弱化和消亡。
在调研过程中,山西省民协副主席李波与威风锣鼓代表性传承人张勇、平阳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赵国琦、浮山剪纸代表性传承人郭素琴就非遗的传承、保护和发展进行了深入交流,这给她很大的启发。
她认为,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必将融入当今的社会生活,把文化资源、文化底蕴转化为现实的文化生产力和文化影响力。临汾的土地如此肥沃,再加上阳光雨露的滋养,临汾非遗”必将“老树开花”,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生长于民间的非遗文化,有些仅靠传承人以年迈之躯苦苦支撑,正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不想非遗失传就得做好‘活态传承’,有效的继承是对非遗最好的保护。”市民协主席、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任江波坦陈,许多非遗项目的核心需要依靠口传心授,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有些必须原汁原味地加以保留,有些则可以融入现代创意。”任江波希望,在政府的主导下,社会各界形成合力,担当起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的重任,有力的守护才能使非遗得到更好的发展。
记者 李静
诗情画意般的古民居
临汾新闻网讯 神湾村是安泽冀氏镇北孔滩村的一个自然村,这个四合院的主人姓申。见到有人要看古民居,热心的村民找到了大院的主人,打开了大门,让人领略了200多年前古人的智慧。
大院坐北向南,四合院大门的柱础和柱子都是石材,垂花式大门,木质门额上雕刻有“寿而康”“瑞凝福临”字样,门檐下有三踩斗拱3朵。每个柱础都有一个诗情画意的谜语,成了人们茶余饭后打发时光、开发智力的绝妙方法。在正房窑洞前廊中檩上看到该院落建于清嘉庆十一年(公元1806年)。
四合院分前院和后院,正房为窑洞,二层楼廊棚结构,一层挖土窑洞3孔,二层于一层中窑洞上掏挖一孔土窑洞,窑洞前是走廊,廊面阔5间,进深二椽,灰板瓦单坡顶。一层设4个方形柱础,柱础四周雕有诗文和谜语及博古图案,西侧设有石阶接木梯通向二层。前后院的东西厢房均为面阔3间,进深四椽,二层单檐灰板瓦胚层山顶,五檩无廊式结构。大院北长约28米,东西宽16.7米,占地面积约470平方米。
200多年过去了,如今院落已破败不堪,但,留存下的那些谜语、那些雕刻文字,还有那精美的石柱,向人们诉说着曾经的庄严与辉煌。
记者 王隰斌
临汾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王氏接骨膏制作技艺
王氏中草药接骨膏是由襄汾县南贾镇刘、王氏历经几百年的传承,并广泛流传于襄汾及周边地区的传统医药。
王氏中草药接骨膏,相传是由古晋国御医贾季因战争逃亡至南贾镇流传下来的一种古老的传统骨伤名方。王氏家族王满仓因其继承家学、悬壶济世,被襄汾民间誉为“接骨神手”。
王氏中草药接骨膏挑选三七、骨碎补、虎骨等二十多种上好药材,经碾制药材、秘制加工、细筛过滤、去除渣滓、泡制药材、研磨混合、熬制成膏等工序秘制而成,其药材选择、炮制手法和熬制工艺极为讲究。制作好接骨膏剂、丸剂要同时使用,一般骨伤可在8—15天愈合。
王氏中草药接骨膏作为地域性接骨验方名剂,因其良好的诊疗效果,在当地群众中享有较高声誉。 据《临汾非遗名录》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