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我的老家是翼城县南梁镇南史村,自1968年参军起,我就成了一个在外飘泊的游子。虽然离开家乡近50年了,但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家乡的发展,我为她所取得的巨大进步,感到万分的高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007年7月,我离开了心爱的讲台,步入了夕阳红大军。怎么度过自己的后半生才有意义,大军事家、文学家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迈诗句给了我深刻的启示,人活着就要朝前奔,就要给后人留个想头。我决心在有生之年,拿起笔作武器,为濒临灭亡的、亟须保护的文化遗产呐喊、助威,加油、鼓劲,并把它作为自己晚年的一份神圣之责!我,一个教书匠,对新闻一窍不通,60岁开始当小学生。我借来了大学新闻学教材《新闻采访与写作》啃了起来,一边学,一边写。尽管寄往报社的文稿大都泥牛入海无消息,但我毫不气馁,笔耕不辍。苦心人天不负。我的第一篇文章《关于加强和改进临汾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几点建议》刊登在2010年4月8日《临汾日报》上。自此,我踏上了宣传和传播文化遗产的征途。
十年来,我先后在《中国文化报》《山西日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生活晨报》《山西广播电视报》《临汾日报》等报纸,在《蒲剧艺术》《平阳方志》《文化临汾》《翼城史志》等刊物,在中国文化传媒网、黄河新闻网、山西新闻网等网媒刊发宣传保护文化遗产的文章200余篇。有数十篇被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凤凰网、山西省人民政府网、临汾市人民政府网等中央、省、市主流网媒转载,算是为传播优秀的中华文化遗产添了一把薪。
2010年以来,我把宣传和传播翼城文化遗产,作为自己报答家乡养育之恩的一种义务。为增强家乡的美誉度鼓与呼,虽然声音微弱,但我用上了吃奶的劲儿。
翼城,文化底蕴深厚,唐风晋韵历史悠久,文物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雄踞全省前列。我紧紧扭住这条主绳不放松,时刻注视着她所取得的新成就,及时予以传播,扩大翼城文化遗产的知名度。
2009年至2010年,翼城大河口西周霸国墓地考古成果震动了国内和世界,收获多项大奖。为将这一文物界的重大成果及时传播出去,我争分夺秒捕捉信息,先后采写了《翼城大河口墓地入选山西十大新闻事件》《翼城大河口西周墓地考古项目荣获田野考古大奖》《大河口西周墓地出土文物图片开展》等消息,为社会了解霸国的身世打开了一扇窗户,也为翼城厚重的文化遗产扩大了知名度。
翼城花鼓,是翼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我以极大的热情,关注它、宣传它。《翼城花鼓走出非遗保护的好路子》《翼城处处闻花鼓》《山西翼城举办第二届花鼓艺术节》《翼城蝉联中国民间花鼓之乡》等文章,先后在《中国文化报》《山西日报》《山西农民报》《临汾日报》《今日翼城》,以及山西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刊登,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翼城处处闻花鼓》一文,网民点击率近12万次。
翼城县北关小学花鼓队,是翼城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翼城花鼓传承示范单位。我把宣传北关小学花鼓队视为宣传翼城文化立县的重大典型,持续给予报道。2012年春节期间,我从《中国电视报》节目预告单中获悉,北关小学花鼓队将参加《龙子龙孙贺新春——2012年少儿频道春节大联欢》的消息。我放弃春节休息时间,四处奔走,多方打探,搜集信息,撰写了《翼城鼓娃又上央视啦》的消息,在春节后上班的第一天就刊登在《山西广播电视报》上,给欢度佳节的人们送上了一份精神食粮。2013年2月9日正值春节,北关小学的孩子们第二次登上了央视少儿春晚。我正在病中,不顾家人的反对,拖着虚弱的身体和翼城县文体局、北关小学等单位联系,争分夺秒写了一条420余字的消息,很快刊登在农历正月初七出版的《临汾日报》的头版。2014年,北关小学花鼓队又接到了央视元宵晚会剧组的邀请。我马不停蹄和北关小学校长、带队老师联系,获取相关信息,一篇《翼城少儿花鼓敲进央视元宵晚会》上了《临汾日报》2月27日农历正月十八头版头条、临汾市政府门户网“要闻”头条……在翼城,北关小学花鼓队三上民运会三获金奖的事迹,被誉为翼城花鼓传播史上的一段佳话,但没有较详细的记载。为了留存这一珍贵的历史史料,我先后采访了相关人员,特别是每次参赛队员的情况,由于学生毕业离校等原因总搜集不完全,但我不放过一线希望。经过三个月的努力,一篇《翼城北关小学三上民运会追记》再现了北关小学少儿花鼓队征战民运会的动人事迹,所有参赛人员无一遗漏,受到翼城县文体局、翼城县民委、北关小学等单位高度评价。
我所取得的一点点成绩,受到了翼城县委的肯定,先后两次被评为优秀通讯员,两次荣获优秀新闻作品奖,翼城县电视台还为我制播了专题节目。这些殊荣无疑是我宣传文化遗产道路上的一种收获、一种荣耀。我非常感谢家乡领导给予我的厚爱和鼓励。今后,我一定要发扬肯吃苦、肯钻研、勤动手的精神,用手中的笔写出更多更美的文章,弘扬更多更好的优秀传统文化,为建设和谐美丽的新社会贡献自己的余热。(董文达)
责任编辑: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