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在于农民。近年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激发内生动力,在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和生活富裕的道路上起到了积极引领作用。”翼城县农委主任史鹏感触地说道。
2014年起,翼城县紧密结合全县产业特点,大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在实践中,他们注重筛选培育对象、着力创新培训模式、强化培训体系建设,不断将新技术、新知识带到农村,引导更多农民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走上新型职业农民发展道路。
精心筛选 培育现代农业“领头雁”
2017年12月22日,在年度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班结业仪式上,南梁镇兴岭村村民王中文分享了他的感受:“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改变了我的人生,拓宽了致富路。希望更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年轻人加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班,加入现代农业生产中,带领更多的农民走向共同富裕。”
新型农民培育中,翼城县农委着力筛选行业重点对象,精心培育一批现代农业的“领头雁”。他们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科技示范户以及农村经纪人为重点,加快培养骨干农民;加强对技术人员及村干部的培训,引导农村各类科技户、示范户和经营大户将教育培训与实践相结合。
王中文本是一名外出务工人员,进过工厂、下过煤矿、扛过水泥,但由于没有技术和特长,虽然忙忙碌碌,却收入微薄。2016年,他回到家乡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班,认真听取了专家关于农业生产形势的分析,对现代农业有了深刻认识,对如何经营自己的产业也有了长远打算。经过市场调研,他拿出20亩地种植小米、油葵等,其余50亩地种植投工少、产量高的玉米。经过调整,2017年,王中文喜获丰收:玉米产量3万公斤、收入5万元左右;谷子产量2500公斤、收入1.1万元;葵花油250公斤、收入3000元;土豆1.25万公斤、收入1.25万元,加上农机耕地的收入,年总收入8万元,乐得他合不拢嘴。
通过培育现代农业“领头雁”建立了一批示范基地,这些基地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和科技示范作用,引领更多农户加入了现代农业行列。
创新形式 在“两结合”中增长才干
寒冬时节,唐兴镇南官庄村村民杨金刚正在自家果园里为四邻果农讲解果树管理新技术。原来,杨金刚参加了2015年县农广校组织的苹果生产专业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通过理论学习、参观考察、实践操作、跟踪服务四个环节的学习,了解了国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的有关政策,学习了现代农业各方面的先进技术。他把学到的新科技运用到果园,并把引进的新品种在自己果园里试种,7亩果园年收入8万多元。
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中,县农委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要课题,通过广泛开展量大面广的普及性教育培训,在提升农民整体素质的基础上,重点探索以送教下乡为主的教学模式,把有潜力的农民提升为现代农业领军人物的职业农民。教学中,他们力求做到“两结合”,即课堂与田间相结合,上午讲理论课程,下午就在田间地头与学员手把手、面对面进行实践,在深入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不断总结、得出结论,形成良性循环;参观与交流相结合,组织学员到农业龙头企业和现代农业园区等地实地参观、交流学习,使学员增长见识、开阔眼界,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员的学习兴趣,使参训学员的自身素质、专业技术能力、创业能力得以不断提高,促进了全县农业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就拿杨金刚来说吧,在他带动下,全村100多户农民、680亩运用了他的新品种、新技术,果品质量大幅提高,果园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亩产增收1500元。他还向村民推广果树反光膜技术,增加了果品品质,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为全村村民谋求到了一条林果科技种植的致富路,受到了村民一致好评,被授予“县果树技术员”称号。
构建体系 促进农民全面发展
县农委从当地实际和农民群众需求出发,科学建立教育体系,精心确定教育选题,认真设计培训载体,不断提高教学资源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坚持“多方面、多渠道”聘请原则,在现有专职教师10名的基础上,广泛与本地专家和外地高校教师、农业专家联系,公共课聘请市委党校、市委讲师团专家教授授课;专业课以聘请一批农业专家授课,特别是粮、果、菜产业专家,如山西农科院研究员、小麦研究所研究员、临汾市蔬菜站高级农艺师等,组建了25人层次搭配合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家团。在培训教材的选用编写上,坚持统一规范、“实际、实用、实效”和先进创新的原则,因地制宜地确定了针对性、实用性强的培训课程,严把教材、教案关,做到农民需要什么,课程讲什么。按照“有组织机构、有办学规模、有办学场所、有师资队伍、有经费保障”的要求,联合农技、畜牧、农机等涉农部门,形成集教育培训、科技普及、推广服务和信息传播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教育培训体系,将农村新政策、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和市场信息等知识和技术制作成教学资源,指导农民的生产和经营,多方位加强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生活质量、生态环境意识、民主法制意识等方面的教学资源建设,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
据县农广校校长杨俊介绍,截至2017年底,翼城县累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500余人,带动当地科技示范户52户,培育科技新品种十余种。新型职业农民正在成为全县现代农业建设的主导力量,为全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前进的强大引擎。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在于农民。近年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激发内生动力,在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和生活富裕的道路上起到了积极引领作用。”翼城县农委主任史鹏感触地说道。
2014年起,翼城县紧密结合全县产业特点,大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在实践中,他们注重筛选培育对象、着力创新培训模式、强化培训体系建设,不断将新技术、新知识带到农村,引导更多农民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走上新型职业农民发展道路。
构建体系 促进农民全面发展
县农委从当地实际和农民群众需求出发,科学建立教育体系,精心确定教育选题,认真设计培训载体,不断提高教学资源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坚持“多方面、多渠道”聘请原则,在现有专职教师10名的基础上,广泛与本地专家和外地高校教师、农业专家联系,公共课聘请市委党校、市委讲师团专家教授授课;专业课以聘请一批农业专家授课,特别是粮、果、菜产业专家,如山西农科院研究员、小麦研究所研究员、临汾市蔬菜站高级农艺师等,组建了25人层次搭配合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家团。在培训教材的选用编写上,坚持统一规范、“实际、实用、实效”和先进创新的原则,因地制宜地确定了针对性、实用性强的培训课程,严把教材、教案关,做到农民需要什么,课程讲什么。按照“有组织机构、有办学规模、有办学场所、有师资队伍、有经费保障”的要求,联合农技、畜牧、农机等涉农部门,形成集教育培训、科技普及、推广服务和信息传播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教育培训体系,将农村新政策、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和市场信息等知识和技术制作成教学资源,指导农民的生产和经营,多方位加强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生活质量、生态环境意识、民主法制意识等方面的教学资源建设,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
据县农广校校长杨俊介绍,截至2017年底,翼城县累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500余人,带动当地科技示范户52户,培育科技新品种十余种。新型职业农民正在成为全县现代农业建设的主导力量,为全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前进的强大引擎。(李维杰 安小花)
责任编辑: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