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翼城土语中,古音遗留还有许多。如,气象、风土、农牧方面:
雨点稀疏,叫“扬泄”。天上打雷,土语叫打“鼓连”“鼓擂”,声宏如鼓声连连之谓。翼城方言,灰尘、扬沙、土灰叫“扑土”,或“暴土”。暴,亦音pu,同瀑,盛大貌,犹如瀑布。
杏,读hang,江阴,粤语也如此。蟋蟀亦称“促织”“趋织”“促积”,翼城土名叫促唧唧,盖因其鸣声若织布之声。“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绩麻,搓麻线。
割麦,方言叫“剐麦”,意思是刈获打场千刀万剐搜刮干净。回茬玉米,叫“回sha”,指割完麦子再种。秋粮收割再播种小麦,也叫回茬。回茬小麦是以大秋作物和复种作物为前茬种植的小麦。非回茬地,叫做细地。
轧棉花、轧花机,轧,读“ya”,就是压榨。让车,翼城叫“互车”,错车。互,动词。打麦扬场的人力鼓风机叫扇车(cha)。扇车即风扇车,用于清除谷物中的颖壳、灰糠及瘪粒的一种农具。因能产生风,也叫“飏(扬)扇”“扬谷器”、扇车或扬车。
翼城话,公狗叫“二狗”,公猫叫“二猫”;犍牛,阉割过的牛;母猫叫“妮猫”,母狗叫“妮狗”;母鸡叫草鸡;公驴叫“阔驴”“叫驴”,母驴叫“草驴”。草,表雌性。公驴不骟是留做种驴用的,叫“叫驴”,公驴骟了,就叫“骟驴”。母鸡雌鸟卧草丛下蛋,叫草鸡。公绵羊,叫圪顶。公羊就是公绵羊,公山羊叫骚胡。阉割的公绵羊叫羯子。公马叫种马。尾巴,读作yǐ巴,标准普通话。
蛇,念sha,因为是“它”字旁。
牲口叫“头箍”,因耕牛穿鼻,牲口头戴套脖笼头,头上戴箍,把头“箍”起来,便于驾驭驱策也。
青蛙,蛤蟆háma,翼城方言“疙蟆”,读“gema”。蛤,音ge,由合组成发ge音的有阁、鸽、蛤、佮、郃、颌。
再如吃喝住行的内容:
古代山西是羌人活动、徙居的地区,故有羌族语词留存,保留了许多古汉语词汇,比如:一起走,叫“厮跟上”。
过河拆桥,在翼城话里是“过河拆立石”。石,念成“chi”。立石,北方水域小,雨量少,几块石头可跃跳而过也。
胰子,古人发明的含有猪胰脏和草木灰成分的复合洗涤用品。香皂称作胰子;肥皂,叫洋碱。
扁担叫钩担,因为有个钩。
棍子,叫隔栏——古代栅栏围墙用木棍。木棍,叫隔栏。
核桃,叫圪ge桃,圪圪垯垯。
一种盛物的器具,叫斗篮。笊篱,烹饪器具,用竹篾、柳条、铅丝编成,像漏勺,有眼,捞取食物,即过滤。篦子,用竹子制成的梳头用具,中间梁,两侧有密齿。不同于箅子——炊具,由切割、打磨好的竹片做成,用以蒸焖。
脸盆叫“似锣”——因为好似一口锣。古代洗脸盆,铜器,可以当锣敲。
拾掇,叫“拾当”、收拾停当。“拾当”,“收拾”和“荡除”之谓也。
炉灰叫“乏料”,炉灰坑叫“料乏谷堆”。
轻便叫“轻车”。
院门叫街门。
地窖叫红薯“窨子”。
房上灰条子(灰吊子)叫“淌毛谷穗”,因为形同谷穗。瓦房屋顶叫“厦坡”。
街,翼城话“zai”。
柿饼叫柿圪垯。妇女梳头脑后头挽个结叫头圪垯。
“自管说”,只管说、只顾说,土语叫“自顾说”。“漫说”,更别说。
疲倦,困乏,叫“乖了”——乖乖的了。
“寒碜”,牙碜,chěn,翼城方言,但也是普通话。
圪渣,渣子,碎屑。圪节,gē节,一截儿、一节儿。
小孩流口水,叫哈喇子,也叫憨水。
尿布,叫娃皮,瓦片也。
眼角流眼屎叫流痴头,眼疾,因为不注意卫生,毛巾、洗脸水共用。
“饿”叫肚饥,肚,念tu,从“土”,类如吐、钍、汢、峹。
两个不雅字眼常入乳名:“肮脏”,读“aozao”或“腌臜aza”,字典辞书也这么注。
胳肢窝,腋下。
千层饼,叫“油旋”,放在鏊子里以手“旋”转,主妇们不怕烫手。油饼,叫“油煎”。
南常的家常饭还有米棋,其他地方叫调和。豆莎棋(面条),也是调和。棒子面、玉茭面做成稠糊糊,叫馓(san)饭,浇“浆水”菜——酸菜的一种。棒子面也叫玉米面,还可做摊馍,发酵过的稀糊状棒子面浇到平底锅(俗称鏊)烤熟,成圆饼形状,有虚孔。烧饼,家庭烤烙的,叫焦坨子,有些焦煳。街上卖的,夹馅儿,有芝麻或糖,叫火烧。
还比如称谓、人伦,以及生老病死的内容:
老人去世,避讳叫“老了”“走了”“不在了”,类似于避讳“驾崩”或洋话“谢世”“逝世”。怀孕叫“有喜”,夭折叫“丢了”。流产,委婉语叫“小月”,幼儿夭折叫孩子“丢了”。生病,委婉语就是“不得劲儿”……传统农业社会,禁忌语表明了一种敬畏自然、敬畏神灵、敬畏生命的崇高感情。人们普遍畏惧疾病、贫穷、灾祸、死亡等,因而在表达时就用委婉的语句替代。
嫁女,翼城叫改女。因为旧时代出嫁要改名换姓,嫁鸡随鸡嘛。娘家,叫娘厦。妗子,翼城方言,读qin,类似的,如芩、琴、衾、庈、耹。
男性,丈夫,叫“当家的”“掌柜的”“那口子”“孩他爸”;女的则叫“屋里的”。
翼城方言是一座丰富的语言学宝库,口语保留了许多古代语言信息,反映了汉语发展的轨迹。其中一些特殊的称谓,索之有据。翼城方言称母亲为“jiang”,称姐姐为“jiajia”,是历史上“羌人呼母”习俗的遗留。《广韵》:“姐,羌人呼母也。”“姐”又写作“媎”(读“jiě”)。《字汇》:“媎同姐,兹野切,羌人呼母为媎。”姐读假jiǎ,亦写作毑jie。亲属称谓祖辈“爷婆”,方言说是“ya婆”,即,爷、婆,祖宗之谓也,其实就是父母。供奉祖宗,叫“献爷婆”。爷爷,念yaya。再如,“弟弟”在翼城叫“ti”,古音。(安希孟)
责任编辑: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