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县实施“院县科技战略合作”纪实

2015-01-05 10:08: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永和县地处山区,发展农业是群众致富的当选之路。为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步伐,该县积极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使其更好地贴近农村、贴近农民、贴近生产,增加农民收入。2014年以来,永和县多次邀请省农科院的专家们实地考察、调研、“把脉”。2014年冬至之际,省农科院—永和县“院县合作”技术推广调研会在永和县如期举行,专家们就2014年考察、调研进行汇总,并对2015年产业发展定出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打开“院县合作”之门

永和县因受特殊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这里农产品的品质好,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但由于地处山区,交通不便,农民思想保守、观念落后,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要求。加上农业科技水平较低,新技术、新管理推广应用程度低,造成农产品产量、质量、效益低,农民收入少。针对这一实际情况,该县动员全县上下出主意、想办法,并积极与省外专局、农科院、林科院等科学研究机构联系,向各专家询诊问计。

2013年,省农科院将永和县确定为省内唯一的“院县科技扶贫示范县”,建立了“院县科技战略合作”关系,共同实施“科技富民331工程”。省农科院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在永和县生根开花结果,同时也形成了一套务实、高效的服务“三农”新机制。省农科院组织园艺所、果树所、隰县试验站3个研究所的专家,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进行全方位的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

这次全方位的合作给永和农业的发展创设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让农民零距离接触到科技对农业产业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使农民根深蒂固的种植观念逐步发生着变化,那种靠天吃天、靠山吃山的农民已经寥寥无几,农民们增强了对科技种植的信任。

走出“院县合作”之路

作为农科院的专家们不计辛劳地帮扶永和,确实鼓舞人心。省农科院的红枣、核桃专家驻县连点,深入红枣、核桃主产区对枣农们进行刮皮、涂白、修剪、拉枝、施肥、种植低秆作物、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培训。通过一系列的培训,为最终在全县形成统一的经济林管理模式,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为此,该县更是借助2014年与省农科院建立的院县科技战略合作关系,从2014年春季开始,就采取了集中培训与个别指导相结合、室内培训与实地培训相结合的办法,对全县的红枣、核桃进行了科学管护。为配合省农科院专家的科技指导,方便枣农获得更多的管护知识,该县首先组建了县经济林管理中心,具体承办县政府安排的经济林发展的各项事宜;其次,组建了由具有一定管理技能的30名农民技术员组成的经济林管护专业队。同时,成立了由红枣种植大户、核桃种植户、加工企业法人、营销能人组成的永和县红枣产业协会、核桃产业协会,为林农提供优质服务。

有科技做支撑,“院县合作”受到了果农们的拍手叫好。在各示范点涌现出了一批高产典型,如打石腰乡河浍里的枣农贾成春,南庄乡红崖渠村委梁家山自然村的常玉亮、常永平,由于他们较好地实施了农科院专家们所制定的各项管理措施,2014年在全县枣树坐果不十分理想的情况下获得了丰产。在河浍里村贾春成的枣园参观时获悉,枣园2014年的产量为300公斤/亩,他激动地向参观的人们说道:“比起好年成,我2014年的收成不高,但是比起其他枣农我这就是大丰收了。所以我们只有转变观念,不要怕投资、怕出力,天上没有掉馅饼的事,只要努力学习科学管理知识并把学到的技术用在生产上,就能收到我今天的效果。看到果农们观念的转变,真是感到很欣慰,我们的农民会用科学的‘刷子’来拾掇自己的枣园了。”

享受“院县合作”之果

为了使农民在思想转变的过程中,不延误收成,让农民们放心地接受科技管护,给他们带来效益,该县可谓是做了很大的努力,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拿出300万元,实施了“1155”工程,即:每个乡镇建设一个千亩以上的连片科技示范园区,每个村委建设一处百亩以上的精品示范基地,每位科技人员包联5户枣农,每户枣农重点管理5亩精品枣园。同时,采取以奖代补等方式,重奖能解决永和红枣裂果、霉烂问题的“功臣”。

按照“院县合作”的协议,省农科院专家在该县打石腰乡河浍里村建立了四个科研试验基地,分别开展了老枣树更新复壮、老龄核桃树低产改造;中幼枣树高接换优、成龄低产核桃园改造;新品种红枣试验推广、新品种核桃标准示范园建设。在更新复壮方面,抓住红枣树春季修剪环节,对老枣树进行剪枝矮化定型;在高接换优方面,中幼枣树在修剪定型的基础上,通过嫁接换优,促进品种改良,换优品种是农科院选育的晚熟抗裂果品种晋抗裂1号、晋抗裂2号;在新品种推广方面,建立新品种试验基地,引进了适合在永和生长的红枣品种,引进品种为中熟鲜食品种—宫枣和晚熟的兼用品种—芒果冬枣;在防裂果方面,在南庄乡贺家洼村、刘家圪崂村各建设了一处防裂果试验基地,采取了:一是红枣多果套袋集成防裂技术试验示范;二是红枣提早成熟防裂技术试验示范;三是遮雨棚防裂技术试验示范。通过以上措施,试验基地内的红枣裂果率被控制在10%以下,充分发挥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通过实施“院县合作”机制,永和县农业技术得到了有效推广,农民也尝到了甜头儿。在谈到以后的产业发展时,该县林业局局长贺福平信心十足,“未来几年,我们还要把我县农业产业发展、示范园区建设和文化产业结合起来,在旅游景点沿线,大面积推广建设科技示范园,在景点村(如于家咀村渡口)建设红枣四季采摘园,老枣树更新复壮观光园等,与发展林下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相结合,在加大科技管护力度的同时,大面积林下种植油菜,不仅成为乾坤湾旅游景区的新亮点,也带动了永和经济稳步而快速的发展”。

 

通讯员 任军锋 马秀红

     

责任编辑:秦芳媛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