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能富起来,我们也能。”十四年前,永和县芝河镇官庄村张新财在心里埋下了一粒脱贫致富的种子。如今,这粒种子结出的果实不仅让张新财尝到了丰收的喜悦,而且还让他带领着全村人奔上了小康。但是,这累累硕果来得并不容易。
张新财父亲是当地苗圃里的一名苗木工人,源于父亲的影响,张新财从小就对苗木有着深厚的感情。2001年,张新财抢抓国家开展退耕还林工作带来的机遇,于是,他向朋友借了几万块钱,租来几十亩地开始育苗,倾注着张新财全部心血的永和县新财苗木责任有限公司就这样成立了。
公司成立前期,由于资金短缺,种子和化肥全靠赊欠,工人工资也只能承诺苗木出售时一次性付清。可丰收的喜悦还未到来,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和冰雹将基地里的苗木打的东倒西歪,看着眼前被打蔫的幼苗,再想到赊欠的债务和拖欠工人的工资,张新财傻了眼。朋友劝他,“员工工资和农资欠款先拖拖吧。”张新财却坚定地表示,“刚创业就不诚信,以后谁会相信我?就是砸锅卖铁,我也要兑现承诺。”三天后,经商量同意,张新财用朋友的房子抵押贷款,付清了工人工资和农资欠款。
一场雨打蔫了满地的苗木,却未浇灭张新财的热情,而且这场变故让合作农资商户看到了张新财的诚信,大家都主动要求继续和他合作。坚守着“小事不小,诚信可贵,做苗木就是做良心。”这样的信念,张新财始终视苗木质量为生命,严格强化育苗基地内部管理,在育苗基地实行了栽苗、施肥、打药、除草、修剪、销售一体化的经营体制,保质、保量、按时交货,并做好售后服务,这些都为张新财赢得了一大批稳定的客户源。几年下来,张新财的苗木事业在当地做得风生水起。
口袋鼓了,日子也富裕了,可每次回到村子里,看到乡亲们辛辛苦苦忙上一年,却依然过得贫苦,张新财心里很不是滋味。“怎么才能带动大家一起富起来呢?”这个问题一直在张新财心里打转。
2007年,张新财得知国家提倡农村搞农业合作社,四处打听考察后,张新财有了成立合作社的心思,“把大家召集到一起,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苗子卖出去大家一起分红,这事儿靠谱。”说干就干,张新财马上把自己的苗木公司变成了苗木合作社,问题又来了:很多村民对苗木生意并不了解,也不相信育苗能给他们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刚开始,只有亲戚和邻居共5户人愿意跟着张新财干,让大家没想到的是,两年后,培育好的苗木卖出了,而且每户人家都分了将近二十万元。年收入从千元变成了万元,在农村这确实是个稀罕事儿。村民们纷纷找上门要和张新财合作,张新财也乐得帮助村民们一起致富。
村子里一户高姓人家,父母年迈多病,家里只有高某一根独苗,由于资金短缺,高某创办育苗基地几乎成为泡影。得知情况后,张新财二话不说,毅然拿出三万元为其投资,帮助高某建立育苗基地,并在技术上提供无偿帮助。据悉,目前,高某的育苗基地步入了正常的发展轨道,年收入达十万余元。张新财为育苗户无偿提供设施设备,帮助村民建立育苗基地的事例,还有很多。村民们都说张新财是个实在的热心人,在育苗过程中,育苗户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来找他。不管是进县跑市找专家,还是刨沟挖渠种苗木,张新财都坚持不懈,直到帮助村民把难题解决。
山杏、刺槐、油松、侧柏……张新财的苗木基地里,苗木种类越来越多。太原、石家庄、河北……张新财的苗木销路也越来越广。“既然我把乡亲们带到了这条路上,我就要为他们负责。严格把好质量关,苗木的高低、粗细、色泽、树冠都是有讲究的,卖出去的苗子存活率高,别人才会再来买。”如今,张新财在永和本地育苗100多亩,出售苗木500多万株,带动了周边700户群众发家致富,群众受益3000多万元。不仅如此,张新财还在孝义市建立了一个440亩的苗木基地,员工都是永和县的农民,苗木基地将为村民带来更多收入。(记者 荀丹薇)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