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绿色银行”筑“绿色屏障”

永和:一幅《绿色银行》水墨画镌刻在高原上

2015-08-04 09:42:49 来源:临汾新闻网

建《绿色银行》 筑《绿色屏障》

——永和县大力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纪实    

    临汾新闻网讯 仲夏的永和大地,到处生机勃勃、活力涌动,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绿色画卷:整齐绵延的鱼鳞坑,如同镌刻在高原上的水墨画;挺拔苍翠的松柏树,宛若屹立在群山中的仪仗队;黄河岸畔,红枣树果实累累,压弯枝头……近年来,永和县大力实施“林果富民,生态立县”战略,加大造林绿化力度,实施流域综合治理,提升经济林科学管护水平,走出了一条生态建设与经济林发展同步推进的科学发展之路。

    坚守绿色使命 描绘青山绿水

    生态是永和的本色,绿色是永和的底色。该县大力开展以经济林建设、通道绿化、荒山绿化、城区绿化、新农村绿化为重点的“绿色行动”,先后实施了“六大造林绿化工程”,截至2014年年底,全县森林覆盖率为23.71%,比2011年提高了3.22%,林木绿化率为40%,比2011年提高了11.06%。

    在造林绿化的具体实践中,该县大胆探索,创新机制,着力破解林业建设难题,多年来,坚持科技营林战略不动摇,针对不同的立地类型,合理安排林种树种,形成了垣面缓坡经济林,荒沟荒坡防护林,沟坝杨柳速生林,滩涂红枣丰产林的科技营林格局。针对坡陡、土薄、无路可走的困难立地条件,探索出了用PVC管输土回填、架设索道输运苗木等多项实用措施。在提升工程质量上,应用了截杆抗旱、石片覆盖、塑料布打眼覆盖、容器苗造林、侧柏大苗带土胎等技术措施,苗木成活率、保存率均达到96%以上,打造了大寨岭、永和关、乾坤湾等石质山地枣林精品工程。同时,县委、县政府积极创造条件,大开绿灯,着力解决林业技术人才短缺问题,优先招聘8名林业本科毕业生,在全县范围选调12名有专业知识、丰富经验的技术人才,进入林业部门工作,充实了林业技术队伍;对林业技术人员从工作上支持、政治上关心、报酬上优待,不断培养造就技术娴熟、认真负责的专业技术队伍,为打造林业精品工程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永和县坚持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路子,规模发展、连片治理,采取针阔搭配、乔灌混交,多树种、多模式的方式进行造林,集中打造精品工程,从根本上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营造了“百花争春、绿荫护夏、红枣迎秋、松柏伴冬”的四季美景。同时,在工程实施中,更加注重增加农民收入。近两年来,全县新建苗木基地2200亩,育苗户年均增收2.5万元;500余农民工常年参与工程建设,人均年劳务收入达1.2万元。2012年至2014年,投资1.6亿元,共完成人工造林11.48万亩;封山育林4.45万亩;通道绿化88公里;环城绿化1.2万亩;石质山地造林绿化1.3万亩;新农村绿化36个村7000亩。

    林业精品工程的打造,得到省、市各级领导的肯定和支持,提升了永和的整体形象,激发了干部群众建设林业的热情。该县更是被评为全省造林绿化先进县,荣获全国“三北”防护林建设突出贡献奖。

    构筑“绿色屏障” 治理荒山荒沟

    永和县坚定不移地实施“民生水保”战略,全力打造流域面积为300平方公里的芝河源头生态精品农业园区,不仅使全县穷山恶水的贫困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更重要的是探寻出了一条坡耕地改造、坝滩联治、经济林栽植、荒山造林、设施改善“五位一体”的综合治理模式,先后打造了白家崖小流域、赵家沟小流域、刘家庄小流域等一个又一个精品工程,使昔日的荒滩烂沟已然变成了高产田、生态沟、风景区,在黄土高原上构筑起一条绿色屏障。

    在具体的实施中,该县科学规划,做到“三融合”:与改善生态相融合,坚持“坝、田、林全面推进,垣、坡、沟综合治理”的原则,力求从根本上改善项目区的生态环境;与改善民生相融合,工程从选址规划、建设施工到投入使用,都着眼于改善生产条件、优化生存环境、增加群众收入,实施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做到当年规划、当年实施、当年完工;与促民增收相融合,在园区内,以坡耕地治理为基础,采取林粮间作的方式,大力发展优种核桃林,最大程度地发挥土地的潜力,保证农民长期稳定增收。加强管理,严把三个大关。一是专业监理人员监理,严把监督关。在工程建设中,选择优秀的监理队伍,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施工进度、工程质量、工程资金进行监督、检查和监控;二是专业队伍施工,严把施工关。工程建设中,选用技术过硬、实力雄厚、设备先进的专业施工队伍,贯彻精品化理念,把“工程当景点建,全县当景区建”;三是群众参与监督,严把验收关。在工程建设上,把建设的目的和建设内容标准告诉群众,做到“谁的地块谁监督,每个环节都验收”。施工队首先向群众交账,再让专业技术人员验收。通过群众的积极参与,确保了工程质量,做到了政府放心、群众满意。该县以水利水保工程为主,整合坡耕地治理、坝滩联治,“三北”防护林建设、产业扶贫开发等项目资金1.5亿元,集中纳入到园区,统一规划、统一实施。为打造水保生态农业园区精品工程,县财政拿出资金2000余万元,用于园区路、田间路、水利灌溉等配套设施的建设,同时,园区综合效益的逐步显现,极大地调动了当地群众的积极性,他们主动参与核桃林栽植管护、地埂整修、土壤改良等工作,累计有3000余群众投工投劳60余万个。2012年以来,共整合配套各类资金1.69亿元,完成坡改梯5.5万亩,治理坝滩地3027亩,完成生态水保林6.9万亩,栽植地埂核桃经济林2.89万亩,建设生产坝234座,挖排洪渠28公里,贯通园区路146.6公里,累计完成流域治理面积165平方公里。

    通过“五位一体”综合治理,该县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芝河源头水保生态精品农业园区新增水土流失治理度64.2%,林木覆盖率是治理前的17%提高到现在的41.8%;农民增收步伐加快。通过项目实施,改善了耕作条件,提高了土地产出,增加了农民收入。治理后的水平梯田比原来坡耕地亩均增收300元—500元,地埂核桃林的栽植,更为农民长期稳定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园区的建设,治理了水土流失,也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方便了农业机械的使用,提高了生产效率。

    建设“绿色银行”铺就发展之路

    永和县沿黄河80公里的绵延河湾,光照充足,沙质土壤,昼夜温差大,所产红枣无虫、无害、无污染,以“核小、肉厚、味甘”闻名遐迩,栽植历史达3000年之久,发展红枣经济林具有独特的自然优势和久远的生产基础。近年来,该县举全县之力,积极争取项目,加大资金投入,大力发展红枣、核桃、苹果经济林。

    在经济林发展过程中,该县因势利导,及时制定出台发展经济林优惠政策,适时提出了“政府引导、群众自愿、乡镇组织、部门参与、财政补贴”经济林发展新模式,广大群众自觉发展经济林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变“要我栽”为“我要栽”,确保了经济林工程的质量,涌现了一大批高标准、高效益的精品工程和示范工程。同时坚持栽管并重、向科技要效益的原则,不断提升经济林发展水平。与省农科院建立了“院县科技战略合作”关系,在该县建设了科技研发、示范推广、农民培训三大基地,聘请省农科院专家作为常年顾问,定期对林业技术人员和经济林示范户进行实地培训,基本上实现了村村都有土专家、户户都有明白人,打造出了一支懂技术、会管理的乡土人才队伍。与此同时,成立了经济林管护中心,专门负责指导全县经济林管护。县政府每年拿出300万元科技奖励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加强经济林科学管护。各乡镇每年建设一个千亩以上的连片干果经济林科技示范园区,同时积极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建立网格化管理服务机制,实现农科专家、永和“土专家”对农民服务的“直通车”和“零距离”,提高群众科学管理意识和能力。该县的管护模式得到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并于2014年5月在永和召开了全省红枣管理培训现场会。截至目前,全县经济林发展到40.6万亩,其中:红枣25万亩、核桃13万亩、苹果2.6万亩,农民人均经济林收入达到800余元以上。林果业已成为永和优势最为突出、特色最为鲜明、市场前景广阔的富民产业。任军锋 刘勇鹏


     

责任编辑:秦芳媛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