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以前听戏得跑十几里路,露天戏台大冬天听得人直发抖;现在有了场地、有了剧团、有了‘周末剧场’,演员直接到家门口给咱们演,每周都有期待!”73岁的市民杨彩霞是“周末剧场”的忠实粉丝,自从“周末剧场”启动以来,在家门口看戏便成为她的“每周一乐”。以“传播文艺精品、弘扬社会正能量”为目标的“周末剧场”,借由“政府补助、群众受惠”的模式,越来越多的市民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高质量的戏剧演出。
五年来,我市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协调的原则,努力建设门类齐全、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功能先进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群众文化活动风生水起,优秀文化精品层出不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
固本培元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地区、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是体现城市文化底蕴的靓丽名片。五年来,我市市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截至目前,市图书馆主体工程已经完工,蒲剧院排练大楼已投入使用,戏剧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培训基地一期工程主体完工。
五年来,我市各县(市、区)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也有了长足进步。2012年,全市17个县(市、区)初步完成“县县有两馆”的目标。到如今,全市151个乡镇、2968个行政村全部实现县级“两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文化活动室和“农家书屋”全覆盖,同时实行了免费开放,配备了文化流动服务车、流动图书车等有关器材。此外,侯马电子阅览室开通了有声读物资源,为盲人提供阅读服务;古县文化馆、古县图书馆和曲沃图书馆被评为“国家一级馆”;蒲县已建成美术馆,洪洞、浮山、隰县、曲沃的美术馆正在抓紧建设。“两馆”的建设是我市打造文化强市的重要举措,也是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重要内容。
多点开花 群众活动风生水起
今年新春伊始,“大美临汾”的文艺志愿者便接连不断为群众进行演出,开始了又一年的奔波。此项活动自2013年开展以来,得到越来越多的群众响应,已经逐渐成为我市特色文化品牌项目。
“大美临汾”系列活动已然从最初的“送文化”向今天的“种文化”迈进。越来越多的群众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做文化的传播员和辅导员,推动了我市文化工作大发展、大繁荣。
五年来,“大美临汾·群众文化基层行”系列活动走进了敬老院、社区、农村,共带动文化志愿者参与活动1200余人,服务群众百万余人,演出千余场次,为全社会提供了广泛的公益性文化服务。企业、工地、学校、医院、军营、公园,一幕幕令人回味的画面,一个个被铭记的时刻,都离不开文艺工作者的脚印。
志愿者为老百姓送上了一道道精神大餐,这背后,离不开市委、市政府对文化工作的大力支持。
陪伴“大美临汾”五年的乔炯,回想起最开始的基层行很是感慨,“刚开始我们和乡镇联系、去各地跑,不知道节目到底会有什么效果,心里很没底。直到有一次去一个偏远乡镇演出,一位老大爷在表演结束后激动地拉着我们说,‘你们别走,再演几个吧!’那个时候,我们才真正意识到老百姓是需要我们的,是需要精神文化的。”在“大美临汾”文化品牌活动带动下,各县(市、区)的群众文化活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春节、元宵节系列文化活动和广场文化消夏月活动,成为我市文化活动的亮点;襄汾县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资源,相继举办了陶寺帝尧文化旅游节、荷花文化旅游节、尉村跑鼓车文化节、东张村车鼓文化节,特色文化艺术节尽展平阳风采;洪洞县“魅力百村欢乐行”“百村书屋话德孝”、安泽县“乐在周五”、曲沃县“晋风曲韵群文行”、隰县“梨乡文化走基层”、蒲县“鹿山昕水颂蒲风”、吉县“小区大舞台”、侯马市“新田梦·百姓情”、尧都区“公益文化基层行”等多个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内容丰富、形式生动、贴近基层,深受群众欢迎。
精益求精 打造品牌文艺作品
在过去的五年中,我市着力推出了一批代表临汾水准、具有广泛影响的优秀作 品。文化传播体系不断完善,传播影响力不断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和区域文化合作不断深化,文化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截至2016年9月,全市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共有300多件作品获“山西广播电视奖”和“全省优秀广播电视栏目奖”;共在中央台发稿300余条,省台发稿2000余条。打造出《酸枣岭》《雷雨》《焦裕禄》《老槐树下》《廉吏于成龙》等一大批精品剧目;《丁陶鼍鼓》《背着妈妈上大学》获得全国“群星奖”;另外,还摘得“杏花奖”14个,获得“小梅花奖”5个,共有大小梅花57朵,位居全国地级市首位。同时,我市广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在山西省第二届文化产业博览会期间举办了临汾戏曲展演周;“临汾·上海城市推介会”上,“中国之源·风情临汾”文化主题展演惊艳上海环球港综合体;吉县壶口唢呐、市小梅花蒲剧团折子戏赴台演出,眉户团大型现代剧《雷雨》赴香港文化交流活动圆满成功;市小梅花团参加了在太原举办的“国庆献礼”剧目展演活动;吉县唢呐队参加了“中国国际黄河文化艺术节”。
十八大以来,我市以精品创作带动文艺普遍繁荣。五年磨砺,让我们认识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要实现物质脱贫,也要进行精神文化脱贫。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市将继续坚持文化共享发展,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根本目的,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降低文化消费门槛,扩大文化消费规模,真正让文化发展惠及全民。
记者 安月琦 实习生 宁智豪
责任编辑:席沛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