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趋于平稳,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企稳回升,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保持6%以上的增长幅度。
——农业基础设施、发展布局、产品结构、生产经营体系持续优化,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田园综合体等新业态正在兴起。
——工业传统产业加快改造提升,装备水平大幅提升,在绿色发展、科学发展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
——文化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逐步增强,战略性支柱产业地位日益凸显。
——脱贫攻坚队伍更加壮大、责任更加明确、发力更加精准,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不断提高。
——生态环境治理全面发力,煤改气、煤改电……清洁取暖投入巨大财力人力,大气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土壤污染、水污染防治迈开坚实步伐。
——教育均衡验收顺利通过,普通高考再获丰收,医疗集团挂牌成立,就业再就业更加充分,社保投入持续增加,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殷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
2017年以来,襄汾县始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最锐利的思想武器、最科学的行动指南、最根本的工作遵循,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聚焦主责主业,持续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思想建设,进一步激发了全县干部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一个个项目破土动工、一项项民生事业次序施行,襄汾县建设“现代农业基地、新型工业强县、帝尧文化之都、宜居宜业新区”的蓝图正照进现实。
去年以来,襄汾县国家级田园综合体试点项目建设有序推进,10个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先行开工建设;全县各类规模养殖场达到221个,生猪存栏达到32万头;小麦总产量达到2.18亿公斤,蔬菜总产量达到20.28万吨;建设高标准农田6800亩,新增中药材2.6万亩、新发展水果2000亩;农业龙头企业持续做大做强,年加工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企业达到15家,销售收入4.38亿元;引导发展电子商务,依托“壹度创客空间”“乐村淘”等电商平台,围绕“供销e家”“农芯乐”“电商服务中心”三级平台,“线上线下”销售农资、农产品220万元;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开展特色美食节、草莓采摘节、亲子游等农事体验活动,全县休闲农业收入达2780万元……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现代农业基地建设稳步推进。
按照“减量化、精细化、规模化、园区化、循环化”发展思路,襄汾县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积极培育新兴接替产业。实施了产品结构调整、装备水平提升、产业整合重组“三大工程”,万鑫达150万吨干熄焦、光大5万吨合成氨、星原1860立方米炼铁高炉及150吨炼钢转炉、中升135吨炼钢转炉、新金山1680立方米炼铁高炉等一批项目的建设,延伸了产业链条、调整了产品结构、提升了装备水平;引导光大、万鑫达、宏源等重点企业整合重组,全力打造500万吨级以上焦化基地;映智3万吨抛光液、恒源10万吨高岭土、华天基纸业30万吨高档包装纸、沃莱姆咖啡壶自动生产线等项目的开工建设,为经济发展增添了新动能;创新了融资模式,为万鑫达、荣世达等2家企业协调解决担保贷款7000万元,帮助中升钢铁、富康铸造等5家企业上报需求资金1.36亿元;持续开展入企服务工作,帮助华基混凝土、丁陶麻笺、山佳阀门成功申报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引导恒源高岭土、山佳阀门认定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新型工业强县建设步伐加快,襄汾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被不断激发。
襄汾县坚持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推动产业转型的优先发展方向,作为动力转换的首要突破口,按照“发展大旅游、拓展大市场、培育大产业”的工作思路,大力实施“一轴一带六线八景区”工程,完成陶寺遗址博物馆立项、征地、陈展和方案设计,陶寺遗址旅游公路部分路段实现通车;加快龙澍峪景区、东岭滑雪场二期项目建设,完成燕村荷花园特色客栈、酒楼、晋南美食风情街、戏楼等建设项目,着力打造临汾市最具特色的南城花园;高举“最早中国”这一品牌,探索发展研学旅游,组织中小学生到陶寺遗址、汾城古镇等9个研学旅游基地,感受厚重的丁陶历史文化;成功举办“2018中国临汾‘尧王杯’国际马拉松赛”“第二届晋襄酥烧饼创业创新技能大赛”等活动,组织丁村土布、太平绣球、平阳麻笺等参与省内外文化产品交易博览会、文化旅游节,举办“布拉格中欧国际艺术双年展·丁村特展”新闻发布会……帝尧文化之都建设全面发力,让襄汾知名度、美誉度持续提升。
按照全市“一城三区”和“百里汾河生态经济带”建设战略部署,襄汾县统筹抓好县城、集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宜居宜业新区建设取得新成效。豁都峪城区段综合治理完成地质勘探、可研招标,河东文体广场完成可研设计、建设工程规划;北大街改造西段工程完成土建任务;和谐小区公租房二期、经适房二期主体封顶;紧紧抓住“全国重点镇”和全省“百镇建设”机遇,鼓励引导资金、技术等要素向古城、汾城、襄陵等中心集镇聚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创建新城、邓庄、古城等3个示范乡镇,梁坡、燕村、关村、中梁等7个示范村……宜居宜业新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已成为“百里汾河生态经济带”上的一颗明珠。
去年以来,襄汾县痛定思痛,聚焦生态环境治理,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过硬的举措、更加务实的作风,全力打好打赢大气、水体、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实施了58个村、17812户的清洁取暖改造工程,目前32个村完成管网设计,25个村开始切割路面,管道入户5071户,安装壁挂炉427台;完成127家企业、722个点位治理任务;关停取缔非法售煤点101家,完成全封闭提标改造18家;所有建筑工地全部实施料场封闭,县城主要街道、机动车道全部实行湿法清扫。截至今年6月底,实现优良天数90天,空气质量指数8.21。在水体污染防治方面,明确了县、乡、村三级河长工作职责,全面落实污废水、饮用水、地下水、流域水、黑臭水“五水共治”要求,突出抓好汾河流域治理,强化饮用水源地管理,实施工业企业废水深度治理,加快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全县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在100%,汾河跨界断面氨氮下降17.4%、化学需氧量下降14.6%。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抓好“三北”防护林、干果经济林、湿地修复、退耕还林等工程,完成营造林1.24万亩,提质增效1.5万亩,植树100余万株。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襄汾县当好“施工队员”、发扬“工匠”精神、下足“绣花”功夫,做到焦点不散、靶心不变,持续用力、尽锐出战。实施“四大帮扶”,推进“八大扶贫”,严格落实县、乡、村三级书记脱贫攻坚“双签”责任制,全县99个帮扶工作队结对帮扶2651个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扶贫、光伏扶贫、金融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生态扶贫齐头并进。建成村级100KW光伏发电站3座、户用光伏发电站405座,每户年增加收入3000元左右;发放贷款3285万元,带动610户贫困户每年增收2000-3000元;实施雨露计划和本科大学生补助项目,共资助贫困学生53名、21.4万元;持续开展家政服务、养老育婴、面点加工等免费技能培训,稳步推进贫困劳动力自主创业或转移就业;推进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政策有效衔接,完善临时救助、医疗救助、社会救助等制度。同时,对15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危房改造……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引导贫困户转变观念、提高技能,激发脱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扶贫,正实现由外部“输血”向自我“造血”转变。
去年以来,襄汾县完成了第四小学配备和第二小学扩容工作,启动了第五小学和三所幼儿园建设;县医院河西新院门诊楼、医技楼进入扫尾阶段,中医院门诊住院楼已完工,医技综合楼正在加紧施工;襄汾县家庭医生服务签约20.63万人,新增城镇就业5400人,创业就业508人,转移农村劳动力5620人;五大保险参保人数80.38万人次,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实现应保尽保……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襄汾县干部群众团结一心,正踩着现实的步点奔跑,奏响新时代的最强音。(陈晓璐)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