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病有所医,老有所养”,这是每个人的期待和梦想。
8月16日,市委书记岳普煜在我市部分医疗机构进行专题调研时强调:用改革解决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要改出特色、改出效率、改出效益,提高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让人民群众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方便看病……
医改关乎国计民生,关乎百姓福祉。近年来,我市以打造“健康临汾”为目标,以深化医改为主线,以群众受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医疗、医保、医药三大主攻方向,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医改道路。
一本“实惠账”:百姓共享“医改红利”
“以药养医”是医疗行业多年的顽疾,由于药品价格昂贵,群众看病成为一个难题。
为破除“以药养医”,今年我市启动了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切入点就是城市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价格调整、财政补助、医保支付等相关政策同步跟进,真正体现“腾空间、调结构、保衔接”。目前,包括市区内政府举办的公立医院9所、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等举办的公立医疗机构23所共32家公立医院,已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全部纳入改革范围整体推进,并均已于2017年7月1日零时全面取消药品加成(中药饮片除外)。全市实现了城市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全覆盖和平稳运行,群众进一步增加了获得感,医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2017年7月1日,市第二人民医院执行药品零差价,对6月1日到7月24日的运行情况进行统计,药占比由原来的41%下降到36%,同期对比下降14.21%;市中心医院(市第四人民医院)降低大型设备检查和免疫检验费后减少收入43.8万元;荣军康复医院自实施药品零差价后,药品月收入由43019.64元降至24913.14元,同比下降42.09%……
破除“以药养医”的同时,我市深入探索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路径,坚持“三医联动”。县级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后,市级统筹的城镇医保和县级统筹的新农合按规定纳入支付范围,逐步实行按病种付费为主,按人头、按床日付费等复合型付费方式。医保部门与县级公立医院建立了谈判机制,全市县级公立医院均开展了临床路径管理,强化了医保基金收支预算管理,发挥了医保对医疗服务行为、费用的调控引导和制约作用,实行即时结算制度,减轻了患者负担。
一颗“定心丸”:家门口的医院“强”起来
目前,我市4所三级医院已经与124家县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社会办医机构建立了医联体,其中县级医院54家、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合作医院共29家、民营医院30家、企业医院11家……
“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加强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已成为深化医改的一个关键内容。为全面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我市以县、乡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改革为抓手统筹县城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下沉,在各个医院设立了绿色通道,上下联动,将县级医院不能救治的病人上转至三级医院,并将病人的后期康复引导回下级医院进行康复治疗,减少了小病大治,畅通了双向转诊渠道,有力地扭转了群众盲目挤向大医院的状况。全市通过远程医疗服务中心,更好地对下级医院进行技术支持和远程会诊,从而快速有效地提高下级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
如今,市人民医院与12个厂矿、县级医院以及山大二院签订了医联体协议,与吉县人民医院等6家医院建立了紧密型医联体合作机制,定期开展“送技术、促管理、赠设备”帮扶工作,并通过微信平台、电话,为医联体单位提供服务5702人次;为七大中心患者爱心补助511人,补助费用201414元;落实分级诊疗模式,下转患者1532人,为群众提供了更加优先、优惠、安全、便捷的医疗服务。
市妇幼保健院作为妇幼保健联合体核心单位,先后派专家84人次对8个县妇幼保健院进行了18次培训、现场指导工作。该院派出多名参加过省级培训的专家组成妇产科、儿科、儿保科、功检科、检验科团队,深入大宁县、永和县、古县进行帮扶,对260余名基层妇幼保健人员进行了相关知识的培训指导,为当地200余名妇女儿童进行了详细检查和诊治。
一条“新路径”:以制度“引领”深化医改
为力促医疗改革,近年来,我市从实践中摸索出一条“县乡一体、上下联动、信息互通的新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改革路径。
结合区域内县、市差别较大,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我市在打造医院集团时,注重以问题为导向,按医疗卫生规律办事,积极探索、大胆创新,走出了一条符合市情、县情特色的一体化改革路子。紧扣医疗体系不散、服务质量不降、人员待遇不低、医药费用不涨、稳定局面不乱的“五不”要求,我市坚持以“群众满意、县乡资源盘活、医疗机构发展、人员积极性调动”为底线,以“县域居民个人医疗费用降至30%左右,90%的患者在县域内医疗机构就诊,65%的患者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为指标,积极探索不同的集团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
从目前各医院集团运行的情况看,县域内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断优化,医疗卫生机构的活力明显激发,基层群众对改革的获得感进一步增强,县乡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改革的效果初步显现。
推进县乡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改革试点工作,是当前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为此,我市把建设医联体、强化分级诊疗、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加强公共卫生服务等内容作为重点工作来抓,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推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目前,我市试点县分别与山西大医院、省人民医院、山医大一院二院、省肿瘤医院以及市人民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市中心医院(市第四人民医院)、市妇幼保健医院等省级、市级医院建立了医联体,进行对口帮扶;以“六个一”活动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宣传月活动”为抓手,全力推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截至目前,签约服务人数120余万人,签约服务率达30.02%,重点人群签约服务率达82.89%。
民之所系,政之所向。站在新起点,我市将继续深化医疗、医保、医药改革,乘着即将召开的十九大的东风,托起临汾的“健康梦”,一起迈向新的征程。
记者 段小婷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