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初秋时节,行走在古城平阳的贫困山区,移民村坑洼不平的土路,变成了平坦宽阔的水泥路;贫困户年久失修的房屋,变成了整齐敞亮的新居;一个个新建的文化广场、一座座新建的设施大棚和养殖圈舍让贫困户脸上绽放出笑容;包村领导、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走村入户为贫困户解决困难、出谋划策,全市干部群众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征途上砥砺奋进、铿锵前行……
我市是山西省贫困面较大、贫困人口较多的地区之一。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作为全省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今年以来,我市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不断提高政治站位,牢牢把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统筹推进省“八大工程二十项行动”和市“十大扶贫工程”,着力采取“大谋划、大摸底、大督查、大整改、大推动、大帮扶、大充实、大宣传”八大举措,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高位推进脱贫攻坚,全面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在临汾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精准方略拔“穷根”
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对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省委吕梁现场会、岢岚现场会等重大部署,都及时跟进、全面贯彻。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多次就脱贫攻坚进行专题研究,今年以来就召开了9次综合性会议,对脱贫攻坚工作进行研究部署。我市出台了《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实施方案》《临汾市聚焦深度贫困集中力量攻坚三年行动计划》。市委、市政府成立了6个督查组,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深入下去常年开展督查巡查,目前已开展针对全面工作和易地扶贫搬迁的两轮督查,第三轮针对基础工作、劳动力转移就业、金融扶贫小额贷款等专项督查工作已经启动。
市、县两级实行脱贫攻坚“双组长”负责制,市、县、乡、村四级书记一起抓脱贫攻坚,扛起责任,全力攻坚,坚决把脱贫攻坚各项任务抓到位、抓到底。市委调整充实了由市委书记、市长担任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组,成立了3个市级脱贫攻坚专项领导小组和16个市级专业工作小组,均实行“双组长”制。坚持层层“双签”,从市到县到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层层签订脱贫攻坚主体责任书和帮扶责任书,从去年开始,贫困县县委书记每年向市委全会报告脱贫攻坚工作,形成了四级书记抓脱贫的责任体系。同时,坚持“面向一线”,以基层党建引领脱贫攻坚,不断配强基层扶贫工作力量。目前全市共选派“第一书记”925人,共有包括中央、省级机关在内的2156个帮扶单位、10049人投入包村扶贫工作,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驻村工作干部帮扶“全覆盖”。
精准施策重“造血”
“住上新房后,交通便利、喝水方便,心情也舒畅了。”这是乡宁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开展后,老百姓最直观的感受。
乡宁县昌宁镇南阁村搬迁户王苏菊家有五口人,一家人从昌宁镇石珂村搬到南阁村,住进了110余平方米的新房里。“原来就住在三孔土窑洞里,每天都要担水喝,非常费劲,冬天自己生火取暖,很不方便。现在真好,用水有了自来水,取暖有了集体供暖。新房子宽敞、暖和、舒服,原来想都不敢想这辈子能住进这样的好房子。”王苏菊说,原来由于交通不便,想着让孙子就近上学,但是现在离县城近了,而且交通也方便,所以准备把孙子送到县城的幼儿园上学。
我市山区面积大,山庄窝铺多,需要用整村搬迁的办法解决这些村庄脱贫的问题,我市坚持精准方略,着力提高脱贫成效,紧扣“人、钱、地、房、树、村、稳”7个问题,紧扣精准识别对象、新区安置配套、旧村拆除复垦、生态修复整治、产业就业保障和社区治理跟进等几个关键环节,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去年10个项目县规划建设的159个集中安置点已竣工146个,分散安置落实住房3295人。今年规划建设的181个集中安置点全部开工建设,其中有40个已经竣工。
全市10个贫困县在发展特色产业上有一定基础,我市立足吉县苹果、隰县玉露香梨、永和红枣、古县核桃等产业基础,启动了“一村一品一主体”产业扶贫行动,建立了产业扶贫项目库,完善特色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到今年年底,有468个贫困村形成特色主导产业,可带动10320个贫困户、29656贫困人口脱贫。
西山片区干旱少雨、山多绿少,生态环境脆弱,必须把脱贫攻坚和生态建设结合起来。我市组建了扶贫攻坚造林合作社232家,吸收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426人;5个国定贫困县聘用1722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作为生态护林员或天保工程管护员;上半年完成造林19.6万亩,兑现补助9802万元;新发展干果经济林15万亩,全市累计发展特色经济林255万亩。通过退耕奖补、造林务工、管护就业、经济林产业等措施实现农民增收。
针对山区光照较好的条件,我市把光伏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措施,2013年5月,建设了全国第一座村级光伏扶贫电站,2015年、2016年建设的299座村级光伏电站已全部并网发电,9座集中式地面电站已有7座并网发电,还有吉县10兆瓦、汾西20兆瓦两个光伏电站正在加紧建设,近期可建成并网。
侯马开发区是国家电子商务产业示范基地,电商产业发展有基础,势头很好,我市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积极发展电商平台县级运营中心和村级服务站,大力培育农产品电商品牌,到2019年,我市将实现全市国定贫困县“全国电子商务进村综合示范县”全覆盖。
精准发力新“引擎”
聚焦深度贫困,集中力量攻坚发力。我市认真学习贯彻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精神,在资金、项目、政策上进一步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倾斜。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临汾市聚焦深度贫困集中力量攻坚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了12个方面的政策措施,集中三年时间攻坚深度贫困,确保贫困人口如期脱贫、深度贫困县如期摘帽。
动员各方力量,集聚脱贫攻坚合力。我市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实行“五联五帮”责任制,即每个深度贫困县由1名市级领导联系帮扶,1个经济强县结对帮扶,1个企业合作帮扶,1家市级医院、1所市级大中专或职业院校对口帮扶。同时,建立深度贫困县与平川发达地区协作帮扶机制,永和县与尧都区、临汾经济开发区结对,大宁县与侯马市、侯马经济开发区结对。实施“百企帮百村”行动计划,发挥民营企业优势,参与深度贫困县特色产品和自然资源开发,解决青壮年外出就业。开展“百商带百户”活动,鼓励引导市直商户对接贫困户,三年内将为深度贫困县提供就业岗位900余个。此外,我市还开展了“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活动,建立文明理事会,破除各种陈规陋习,推动实现物质和精神双脱贫。
下一步,我市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脱贫攻坚的各项重大决策,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夯实基础工作,深入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光伏扶贫、产业扶贫、生态扶贫、金融扶贫、干部驻村帮扶、“三保障”等重点工作,全力补齐工作短板,以“打不赢脱贫攻坚战,就对不起这块红色土地”的态度和决心,下足绣花功夫,坚决啃下硬骨头,如期完成脱贫摘帽目标任务,实现脱贫攻坚再战再胜,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记者 范韶华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