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县黎掌村“第一书记”郭伟
擎起精神扶贫大旗
郭伟与村民们载歌载舞闹社火。
临汾新闻网讯 作为省级贫困村,蒲县黑龙关镇黎掌村在2014年底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34户、428人,贫困发生率37%。如今,一个“脏、乱、差”的落后村变成了一个“亮、富、美”的明星村。
刚入村时,郭伟在入户走访时处处碰壁,让他感受到入村难、入户难。随着走访的不断深入,他琢磨出和群众打交道的“法宝”:嘴要甜、腿要勤、事要实。“不管碰见什么人,年龄大的就叫伯伯叔叔婶子,年龄差不多的就叫哥嫂兄弟和妹子。”最重要的还是要给老百姓办实事,不管谁家有事,都去帮一把,哪怕是提一桶水、推一把车。
唱响红歌、弘扬正气,凝聚脱贫合力。郭伟自掏腰包购买了一面红旗,高高挂在村委会大院,从网络上下载了近百首红歌,组织村民将一根闲置多年的电线杆竖立在村委会院里,修好大喇叭,每天轮流放红歌,其中《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团结就是力量》《学习雷锋好榜样》这三首歌,每天首放、每天必放。
在唱红树正、塑造黎掌精神的同时,郭伟适时提出了“学习雷锋好榜样、义务劳动做体验”活动,先后组建成立了“黎掌村学雷锋志愿服务队”、巾帼志愿服务队、黎掌威风锣鼓队、黎掌村广场舞队,组建了“黎掌好人”评选机构,开设了每月一期的黎掌道德大讲堂。为使义务劳动落到实处,郭伟将10亩地设为集体主义思想体验田,成为义务劳动的体验区,凡在村里的村民,只要喇叭一响,半个小时内,一百多人就集中起来,上有70多岁的老人,下有年龄不等的娃娃,扛上红旗,浩浩荡荡开进地里,在田里村民有说有笑有沟通,每周集体义务劳动一小时活动成为村民的自觉行动。
从2017年3月开始,黎掌村的道德大讲堂每月一期,支部出题目,农民答内容,从村民到学生,人人动手笔,个个上讲堂,以身边人教育身边人,讲述黎掌的好人好事,传递身边的正能量,每期都能涌现出黎掌的好人好事。郭伟抓住有利时机,在黎掌村连续开展两届“黎掌好人”评选表彰活动,评选自下而上,层层推荐,村两委把关,真正把在村里有作为、有影响力、村民公认的57名好人送上了颁奖台。
扶贫,扶志要为先,经过调查研究,郭伟在黎掌村开启“精神扶贫、思想扶志,引领精准扶贫”的独特模式,持续引深“精神扶贫、思想扶志”工作。组建了一支200多人的黎掌村传统民俗社火演出队伍,先后开展“爱黎掌、树形象、聚合力、建家乡”“喜迎党的十九大、百名村民心中红歌唱给党”等主题实践活动。黎掌村党建带群建成效显著,先后举办了黎掌村农民趣味运动会、21期黎掌道德大讲堂、送戏下乡、送文化下乡、健康义诊活动先后走进黎掌村,
通过因户施策、因人施技,进一步激发村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产业实现了多元发展,宝迪千头标准化养猪基地建设完工,30座蘑菇大棚拔地而起,100千瓦村级光伏电站并网运行,新增养牛90头,全村牛存栏达到180头,新种植100亩构树,新发展小杂粮100亩,黎掌村的贫困发生率降到了2%以下,顺利实现整村脱贫摘帽。
记者 王婧 文/图
头条点评
为黎掌精神扶贫点赞
唱响红歌、道德大讲堂、送戏下乡、送文化下乡、健康义诊活动、每周集体义务劳动……黎掌精神、黎掌好人成为黎掌村的靓丽名片。
物质扶贫往往能解一时之困,精神扶贫却可长期见效。当前,脱贫攻坚已进入冲刺阶段。面对最难啃的“硬骨头”,一鼓作气打好这场硬战,精神扶贫的作用至为关键。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得过且过、不思进取。在脱贫攻坚战中,发挥贫困者的主观能动性具有重要意义。要以思想引导为前提,精心设计方案,采取多种办法,不断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开展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寓教于乐,引导困难群众学技术、找门路,用自己的双手摘掉贫困帽,志气一旦树立起来了,观念一旦更新了,致富的办法和干劲自然就有了,脱贫致富才有希望,扶贫的目的才可能真正实现。
主持人
当乡村人 做贴心人
临汾日报社驻村工作队真帮实扶受欢迎
郭志宏社长(右三)在柴洼庄村调研脱贫攻坚。 记者 闫锐鹏 摄
临汾新闻网讯 (记者 祁欣) 4月3日,临汾日报社机关党委一行深入汾西县团柏乡柴洼庄村、永安镇马沟村走访慰问贫困户,看望驻村“第一书记”,捐赠农业等相关图书2000余册,并与村“两委”就全村 2019年脱贫工作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驻村帮扶工作开展以来,临汾日报社驻村干部在走访中拉近干群关系、在解答中增强群众信心、在交流中增进干群情感,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与群众打成一片。临汾日报社驻村干部先后协调县乡两级为柴洼庄村建成村级光伏工程和户用屋顶光伏项目,硬化通村路,争取社会力量在柴洼庄村设立扶贫助学点、农产品消费扶贫“直通车”,完善村民基本信息“数据库”,为柴洼庄农家书屋捐赠图书,邀请农业部门专家深入农村进行学习培训和技术指导……一件件好事、实事,办到了群众心坎上,赢得了群众一致好评。
今年是汾西县脱贫摘帽年、是攻城拔寨关键期。临汾日报社社长郭志宏在调研中对驻村工作队员提出三点要求:一是做乡村人,要把自己融入到扶贫村当中,设身处地为当地百姓着想,竭尽全力帮助村民走上脱贫致富之路。二是做百姓贴心人,严格按照政策要求走村入户,了解村中大事小情,把工作做细做扎实,经得起百姓“验收”。三是做好记者,充分发挥特长和优势,在基层挖掘脱贫攻坚一线干部的先进事迹,挖掘贫困基层致富带头人的典型经验,为全市脱贫攻坚舆论宣传营造浓厚氛围。与此同时,充分发挥集体智慧、集体力量,紧紧依靠村“两委”班子开展工作,以众人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育出“花样”脱贫路
临汾新闻网讯 园内春色关不住,引得漫山妒春芳。在大宁县现代农业花卉双创示范园区的厂房内,一片花海争相斗艳,红的花、黄的蕊,拥簇在绿叶当中,引得棚外漫山的春意分外浓。3月19日,大宁县曲峨镇道教村的贺新芳吃过午饭后,便和同村的姐妹一起骑着电动车来到大宁现代农业花卉双创示范园区的厂房里,换上统一的工作服开始了工作。记者看到,在园区的一个个花卉大棚里,到处一派忙碌的景象;红掌、凤梨、木槿等数万株盆栽花卉,在经过员工们的精心培育后,销往北京、西安、郑州等地的花卉批发市场。
贺新芳是去年参加了山西大宁隆泰双创农林科技有限公司组织的培训班后,便和同村的姐妹一同成了这个花卉双创示范园区的员工。道教村通过土地流转,村里的许多村民开始在“自家”的地里打工了。
大宁现代农业花卉双创示范园区项目是大宁县委、县政府与山西大宁隆泰双创农林科技有限公司签约并全面启动实施的脱贫攻坚重点项目,该园区位于大宁县曲峨镇道教村,占地320亩,总投资1.37亿元。采用公司+农户的合作方式,引领带动周边村农户发展花卉种植,实现增收脱贫,育出了一条“花样”脱贫路。
“我是去年4月份来到这里上班,一个月下来能挣2000多元,再加上自家土地的流转分红,比以前种地强多了……”贺新芳笑着告诉记者,她家有4口人,以前种几亩水浇地,多年来就是沿袭着传统的耕作方式种玉米,虽然每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风里来雨里去,辛苦劳作,而每亩地收入也只有几百元,除去投资所剩无几。家里的收入主要靠丈夫在外打工的几千元钱维持生计,生活十分困难……回忆起以前的生活,贺新芳不由得心酸,她说,“以前孩子小的时候,我在家看孩子,一家人就靠他(丈夫)一个人撑着。那时候,丈夫一天打工能赚26元钱,只能维持生活,但是遇到孩子生病等情况,只有去娘家借钱……”自从进了花卉园区上班后,收入明显提高,再加上丈夫在外打工的收入,脱贫指日可待,他们一家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信心。
山西大宁隆泰双创农林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公司是通过临汾市政府招商引资进驻的大宁县,公司致力于发展当地经济,带动老百姓脱贫致富;资产性收益方面是通过村委或村集体以扶贫切块资金入股企业进行资产性分红,在2018年底已经进行了一次分红;公司采取公司+农户的经营方式,辐射带动4个乡镇36个村委进行陆地花卉种植,从而增加农民收入,实现脱贫致富;目前,已为当地流转土地农民和贫困户提供了50余人的就业岗位,其中贫困户大概占到了一半以上。未来,园区建设项目根据市场需求,按照产业开发、休闲旅游“三位一体”的发展思路,将大宁县现代农业花卉双创示范园区建设成为集花卉生产、加工、物流交易、科研培训、旅游观光养生为一体的现代综合农业园,为当地物流业、旅游业、观光农业等发展注入新活力。
记者 郝海军
市商务局党组书记、局长李俊平
电商精准扶贫 助力乡村振兴
2019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也是我市商务工作改革创新再出发的关键之年。我们要紧紧围绕全市脱贫攻坚中心任务,加大电商扶贫力度,推进电商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打造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品牌,助力农产品上行,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切实做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深入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加强项目和资金管理,加大重大项目推进跟踪力度,促进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农产品上行体系、人才培训孵化、物流整合等各项工作落实落细。深入挖掘网货产品,加强与电商平台对接,拓宽贫困地区农产品上行渠道。
不断提升农村电商网络节点服务能力。积极培育电商主体,充分利用乐村淘、农芯乐等电商平台,宣传推动优质农产品和服务项目。推进贫困地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稳定村级电商服务覆盖范围,提升农村电商网络节点服务能力。
积极推进网络销售。与苏宁易购、乐村淘等电子商务平台对接,策划农特产品推广活动。组织引导企业扩大我市农特产品销售渠道,结合乡村振兴计划,推动网上销售,带动更多传统特色产品触网,加大全市特色产品网上销售力度。精准对接农户、精准选择产品、精准确定电商,引导各县(市、区)开展农特产品促销活动,带动农户脱贫增收。
努力推动电商与快递物流协同发展。支持电子商务与物流快递协同发展,出台《临汾市加快推进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协同发展的实施意见》,推动电商物流快递经营模式创新,以侯马开发区晋南物流园区、侯马振通电商物流园区为依托,培育壮大一批辐射范围广、服务能力强的电商、物流、快递企业,扩大物流快递服务覆盖面。
深入开展电商人才培训。利用我市隰县电商培训基地等培训机构,组织有关人员参加电商培训。支持电商培训与电商产业园、创业孵化基地等落地载体的有效对接,推进形成“培训+创业+就业”格局。
促进形成电商扶贫工作合力。加强与扶贫、农业、人社、供销、邮政、团市委等电商扶贫成员单位的协调沟通,结合各自工作职能,全面推进电商扶贫工作,推动我市电商扶贫工作上新台阶。
记者 范韶华
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冯小宁
集中优势兵力 推进农村公路高质量发展
交通运输是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基础性和先导性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很强的先导作用,特别是在一些贫困地区,改一条溜索、修一段公路就能给群众打开一扇脱贫致富的大门”。总书记要求我们“要通过创新体制、完善政策,进一步把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逐步消除制约农村发展的交通瓶颈,为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提供更好的保障”。
市交通运输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好脱贫攻坚战的重要讲话精神,以深度贫困地区为重点精准施策,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力争到2020年底,我市贫困地区基本建成“外通内联、通村畅乡、客车到村、安全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贫困地区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硬化路、通客车,建立健全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和运行体制机制,督导帮助我市贫困县如期完成脱贫任务。
2019年,全市计划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60亿元,其中高速公路及连接线20亿元,“四好农村路”25亿元,旅游公路15亿元,新改建“四好农村路”3738公里。完成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客车30个。建设三大板块旅游公路306公里,完成166公里。县乡公路养护优良中路率达到78%以上。
2019年我市将加快推进10个贫困县1943.3公里交通扶贫项目建设,尤其是今年将“脱贫摘帽”的大宁县、永和县、汾西县等重点项目602.7公里。市交通运输局将积极争取政策保障、资金保障,制定科学详实攻坚计划,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同时,以示范县为载体,推进全市农村公路高质量发展。加强基础数据管理,做好交通扶贫统计监测。加强政策宣读解读,让贫困地区贫困群众了解政策、用好政策。
记者 范韶华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杜敏
紧抓农村危房改造 让百姓住得安心
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不仅是解决农村困难群众住房安全的一项利农惠农工作,同时也是实现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的五大脱贫目标的重要指标,是如期实现脱贫攻坚必须完成的重要任务。
今年以来,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以农村危房改造为抓手,采取多项措施深入开展行业扶贫,助力全市脱贫攻坚工作顺利向前推进。
日前,市住建局对全市农村危房改造大排查大清底行动进行了安排部署,明确了责任分工,要在全面完成年初确定的危房改造任务的基本上,根据排查清底数据及时上报,确保年底实现全市农村危房改造“静态清零”。强化危房改造的“动态保障”,及时解决因病因灾致贫返贫群众的住房安全问题。对此,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多频次召开全市农村危房改造专题会议,深入推进农村改造的质量提升、规范认定评定和档案管理等专项行动进行全面安排,坚持把常规检查和随机抽查相结合,不定期对全部危房改造户工程施工质量安全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工程质量问题。切实做好农村危房改造竣工验收和危房改造后住房安全认定工作,确保危房改造质量安全。并通过周例会、月报告、季总结制度的落实,继续加强组织领导,夯实各级责任,举全系统之力抓好危改,出色地完成农村危房改造任务,真正实现了让贫困群众“住有所居、住有所安”。
记者 祁欣
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董凤妮
精准施策 实现贫困群众稳定脱贫
2018年,全市共有15123户、35932人因病致贫人员退出,临汾市农村贫困患者个人医疗费用自付比例从2016年的21.74%下降到6.19%,贫困人口就医负担逐步减轻。
2019年全市健康扶贫的举措为:多管齐下、全面发力、精准施策。一是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努力让贫困人口“看得起病”。继续落实好县域内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服务,充分协调相关部门,发挥好医疗救助托底作用,确保城乡居民基本医保100%覆盖农村贫困人口,确保贫困人口就医自付比例控制在10%以内。二是持续实施大病和慢性病分类救治,努力让贫困人口“看得好病”。严格按照“调查核实、建库管理、科学分类、三个一批”的方法,扩大大病集中救治病种;落实好健康扶贫“双签约”,对慢性病患者精准化管理;对重症患者加大救助力度,避免一人得病全家返贫的现象;确保大病集中治、慢性病有人管、重症有兜底的目标。三是提高贫困县医疗服务能力,努力让贫困人口“看得上病”。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加快推进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加大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力度,继续推进全科医生特岗计划;持续组织全市三级医院对贫困县医院进行对口帮扶,组织近百名三级医院专家深入贫困县为贫困群众服务并着力传帮带;全面实施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县乡村一体化管理,构建三级联动的县域医疗服务体系。四是加强公共卫生和疾病防控,努力让贫困人口“少生病”。加大贫困县传染病、慢性病防控力度,全面提升贫困县妇幼健康服务水平,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健康促进。
记者 范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