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西县高寒农牧合作社发展玉露香梨产业掠影

2019-04-15 09:21:18 来源:临汾新闻网

园区鸟瞰

  编者按 产业扶贫是提升造血能力,实现稳定脱贫的根本举措,是贫困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汾西县高寒农牧合作社的实践为建立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构建“租金+股金+薪金”的脱贫增收新模式,做强扶贫产业,强力推动脱贫攻坚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精心管理

  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统筹作用,调动全社会力量,做好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产业发展条件,发展切合实际、契合市场的产业项目,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做大做强脱贫产业,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改变单纯依靠外力的脱贫模式,真正实现稳定脱贫。

  进入汾西县团柏乡,沿着乡间的柏油路往山里走,扑面而来的梨花淡雅清香。放眼远眺,连片的玉露香梨树花开,素装新裹,如烟似雪。田间地头,分散在各园区的村民早已挥汗如雨,他们或轻扶枝头细心疏花,或手握铁锹尽力疏松土壤,他们干活儿时的认真劲、呵护梨树的细致劲堪比照顾婴儿一般。

  出生于1975年的刘耀山是土生土长的团柏乡柴洼庄村人,从小经历过缺食少衣的苦日子,他誓言要带领乡亲一同致富。2012年,他多方筹备成立了以栽植玉露香梨为主打产业的汾西县高寒农牧合作社。在团柏乡西山集中连片流转当地茶房、枣坪、上团柏、柴洼庄、福洼庄5个自然村旱地3000亩。全部用于栽种玉露香梨树。7年的时间,3000亩10万余株玉露香梨树已由“牙牙学语的婴儿”茁壮成长为“神采奕奕的少年”。来自十里八乡的农民跟着合作社不仅学会了技术更有了钱赚。

  每天,在梨园都会见到刘耀山忙碌的身影。在他眼里,茁壮成长的梨树正是园子的守望者,经历风雨、见证成长,一群农民正埋头巧干改写这里曾经穷山恶水的命运,他们以实际行动讲述梨园发展,向着美好生活不断奋进。

梨园赏花

  高标准建梨园 发展步步为赢

  生活在汾西县城的杨文珍相约友人专程赶来这里赏梨花,她透过摄影记者的航拍相机俯瞰3000亩梨园的如雪盛景感叹不已。她说:“谁都知道这里曾经是荒草灌木丛生,有三分之一是撂荒地、瘦塬薄坡亩收入都不足百元。现在的这里繁荣景象,真是后来者居上啊!”

  现在的3000亩梨园彻底颠覆了百姓曾经对这里“贫瘠的注解”。21公里水泥路“全循环、无死角”延伸到田间地头,5座新建水库满足梨园用水需求,9.2万米管(滴)灌网铺设高效节能,深施近万方农家肥确保土质养分打造绿色有机梨。

  有了好园子还需配上高人才。刘耀山表示,合作社不断开设“充电课”以增进农民内生致富动力。近年来,合作社依托省果研所的技术力量,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法,既邀请省市县果树研究所专家“现身说法”,又组织本地“土专家”果树栽植爱好者外出学习。近5年来,合作社共举办了42次大型各类农业培训,累计培训人数达3000人,合作社打造出的精英技术团队更成为业界的香饽饽。

  园区管理走上了一个新水准,这里先后被确定为国家梨产业体系山西农科院果树研究所玉露香梨实验推广基地、玉露香梨汾西示范园区,并荣获2017年“临汾市市长创新奖”。2017年玉露香梨出口海外,实现了我市出口水果零的突破。

辛勤耕耘

  补“成员”之短板 发展稳步向前

  4月是梨园最忙的时候,梨树拉枝、刻芽、疏花、疏果、修剪等农活儿正逐步开展。果园生产存在劳动密集型、轻体力活、技能活为主的特点,对肢体残疾者来说,正是很好的就业选择。

  在第五片区,每天清早都能听到生产队朱玉明骑三轮摩托车的轰鸣声,他家住在距梨园2.5公里远的羊反村。30多年前在一场工作意外中,他的左腿没了,装上假肢,他还能勉强行动。往后的生活,朱玉明与所有的工作再无“缘分”,全家5口人仅靠妻子耕种3亩地维持生计,连基本的温饱都解决不了。

  “梨园”来了,朱玉明的春天也来了。刘耀山在得知朱玉明的情况后,专程前往朱玉明家中,把梨园的轻体力活逐一讲给他听,并邀请他前往园子里工作。

  在朱玉明看来,腿部残疾能有地方干活、有钱赚,这岂不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他深知修剪果树技术要求高,他有股子不服输的劲头,园区组织的各种技术培训,他总是最早一个到,最后一个走。经过一年多的磨练,他在修剪技术上已成为队里为数不多的“好剪子”。他说:“剪枝这技术,刚开始接触感觉很简单,可是越学越感觉剪枝技术的道道还真深,现在我是勉强出师了,去年还收入了一万多元,这也是我三十多年来收入最多的一年。我要在这园子里拼尽全力干好活儿,离开这儿我什么都不是,又得过上从前的苦日子。”

  梨园里,跟朱玉明一样的残疾劳动力还有17名,其中有5人已成为园区中的骨干力量。第十生产队2组的贾小伟常自豪地对村民说,“梨园是咱的天,咱的家,有了她,咱就不愁没活干、没饭吃。一把剪子、一把锯,护好梨树、养好家。”

  为使身有残疾的农民端上“铁饭碗”,合作社在每年多次举办的技术培训中,有意让他们多吃些偏饭,提高修剪技术。为鼓励学习积极性,合作社还免费发放工具、增加工时补贴等,近三年来,仅在助残方面的倾斜补助累计投入达8万余元。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2018年,梨园产业共拉动残疾户146户268人,其中土地入股分红18户41人,入园务工34户59人,利益联结扶助87户173人,由梨园发展衍生出的第三产业拉动了(销售、运输、食宿等)7户13人的收益,其中一家单户最高收入达到17600元、最低受益者也有500元。

  话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在梨园农民辛勤劳动的样子最可爱。刘耀山告诉记者,“现如今的老百姓在家门口有活干有钱赚,夫妻同心同气、邻里和睦相处,到处都是一片祥和景象。他们每天上下工说的都是生产队的事,比技术、拼勤快、争效率,这样积极向上的生活、工作氛围更加固了社会的稳定性。”

技术指导

  产业链拉动强 农民稳稳有钱赚

  每年四月,柴洼庄村的贾玉兰都睡不好觉,原因就是天气。去年的一场春寒,让整个园区的梨花瞬间掉落,十万余株梨树绝收。她清楚地记得那天清晨,自己抱着梨树足足哭了一上午。

  前些天,梨花竞相开放,她收到气象预报夜里有降温,虽然合作社当晚采取了烟雾防寒措施,可她还是放心不下,每隔一小时看一回手机,只要预报显示气温没有降到“零下”,她再睡觉。就这样持续了一晚上,天蒙蒙亮,贾玉兰顾不上洗漱,一股脑快步跑向地里,看着满园的梨花安然开放,她含泪笑了。

  实际上,自从村里的土地统一流转后,贾玉兰和丈夫率先承包了一个队的果园生产。家中的十几亩地每年有几千元的土地入股红利,自己和丈夫每天在园子里干活,还能另外赚到工钱,一年下来收入也有5万多元。7年来,她看着梨树一天天长大,心里早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她常说,“锅里有了,碗里自然有了。老板讲信用,答应我们的事儿都做到了。村里的贫困户都在这里打工挣钱,日子过得越来越好,我盼着梨园年年风调雨顺。”

  贾玉兰奋斗的样子,仅仅是梨园辛勤工作的农民中的一个缩影。在梨园产业发展的同时,通过土地入股分红、吸收本地农民务工、利益联结扶助等多种形式,共拉动22个村396户贫困户1044人。更为农村普遍存在的老年人、妇女提供了就业岗位。

  未来梨园如何稳步向前发展?刘耀山表示,企业增收与三产发展同步拓展是分不开的,与其外延产业链的发展是一对共生体。要做大梨文章,梨产品的外销,必然会拉动冷储、物流、电商、销售、服务等一系列链条产业的同步发展,为更多的本地农民创造了务工岗位。产业的稳步发展为下一步开展田园一体化乡村休闲观光旅游打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平台,广大农户特别是贫困户,也将会自然地参与服务行业的发展之中,成为贫困户持续稳定脱贫的又一产业依托,为助农增收再添亮点,走出一条农旅融合的乡村振兴“汾西路径”。

  记者 乔卫东 祁欣/文 闫锐鹏 郑远飞/图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