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侯晋伟是不幸的,但他又是幸运的,他常说:“若是没有‘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队、乡亲们的帮助、兄弟姐妹的关爱,我是活不到现在的。”
侯晋伟是个可怜娃,十多年前父母因病相继去世。没了父母庇佑的侯家,早已没了家的样子,兄妹六人在两孔破窑长大。转眼间,兄妹们成人了,日子就要好了,排行老五的侯晋伟却患了一场大病。亲戚的钱借遍了,四处求医问药,期间他曾接到病危通知。一时间,七尺男儿灰心丧气回到家中老宅“等死”。
危难时刻,帮扶人、乡亲们伸出援手。就这样,命垂一线的侯晋伟逐渐康复、家中破烂的危房被修复,他种起了西红柿,走上脱贫路,重获“新生”。
病来山倒想放弃
侯晋伟今年35岁,是汾西县勍香镇山底村西坪自然村村民。生病前,在天津开挖掘机,工资高,人又节俭,日子过得还行,是村里公认的好娃。他使足了劲攒钱,为盖新房、娶媳妇做准备。没承想,2016年5月的一天,侯晋伟感到关节疼痛,影响到正常生活。一时间四处求医问药,短短几个月时间,他辛苦积攒的6万多元全部花光。钱没了,病情也没有好转,反而愈发严重,关节扎心的痛、全身皮肤开始溃烂脱皮……
2017年初,全家5个兄弟姐妹轮番上阵,人人拿出5000元凑了3万元,带着侯晋伟开启看病“征途”,从霍州到太原再辗转运城……这3万元花完了兄妹们再凑,一来二去看病的征途变成了“囧途”。一时间,几乎丧失了劳动能力的侯晋伟,生活完全离不开家人的照顾。第一个3万元用完、第二个补齐继续看病,兄弟姐妹再凑第三个3万元……最后,十多万元花完了。
整整一年多,找不到病因,盲目的治疗更拖垮了全家,还欠下不少债。几次三番下来,天生要强的侯晋伟像霜打了的茄子一般,他感觉到无奈,未来的路愈发艰难……
2018年,侯晋伟再无力奔波,不想再拖累家人和身边的朋友。他强忍着疼痛决定回到西坪村,在家熬日子“等死”。
众人帮扶站起来
“这娃真可怜。父母早些年因病相继去世,兄妹六人相互照顾长大。咱不能眼看着娃倒下!这么好的孩子,病好了,一定能干出个名堂!”西坪居民小组组长侯文明说。得知侯晋伟的情况后,时任“第一书记”李王卫和第一副书记任瑞锋组织驻村帮扶工作队和村“两委”开会研究,经过精准识别测算、村民小组评议、村“两委”评议等程序,侯晋伟符合建档立卡贫困户条件。
侯晋伟刚回村那阵子,除了兄妹的照料,左邻右舍成了他最亲的人。大家伙轮番照顾,这家做早饭、那家备午饭。一日,邻居侯保记和郭华明夫妇特意炖了肉给侯晋伟吃。“酷暑的天气,这孩子还裹着厚被子穿着棉衣,炕上还摆着电暖气。他吃饭时,手都握不稳筷子,我看着都抹泪。”郭华明说。
与此同时,“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队和村“两委”干部更是一刻都停不下来,找医院、订方案……众人想尽一切办法让侯晋伟康复。
李王卫更是在朋友圈征求名医和偏方;县卫体局局长郭荣平主动要求帮扶侯晋伟。看着躺在床上、面容憔悴的侯晋伟,郭荣平甭提多着急了。为了避免再走弯路,他把手机通讯录里医生的电话几乎打了个遍,还在单位发起爱心捐款,为侯晋伟筹得3000元诊疗费。与此同时,侯晋伟的同学也再次集结筹得一万多元,帮助他渡过难关。
2018年7月,众人商量让侯晋伟前往市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治疗,主治大夫史玉媛第一眼看到侯晋伟时,他已体无完肤、关节疼痛难忍、四肢蜷缩,嘴里发出微弱的呻吟声“疼、疼……”眼神是那么的无助绝望。
史玉媛当即联系专家会诊,认为侯晋伟的病情之所以没有好转,跟早前医不对症有着密切的关系,他这病属于银屑病引发的关节疼痛并发症。由此,史玉媛从免疫入手,新的治疗方案实施后,侯晋伟的病情开始好转。
治疗方案对了,对于侯晋伟而言是大好事。转眼间,他关节疼痛的症状逐渐消除,他不但能睡个安稳觉,而且日常走路也感到轻松。
眼看着侯晋伟的状态越来越好,病情也得到有效控制,史玉媛的心里也舒坦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了,侯晋伟住院不足两个月,他全身溃烂的皮肤逐渐愈合康复、关节疼痛的症状也消失了。8月下旬,他重新站起来走出医院。
“史医生待我如亲人,出院后的治疗、药物的用量、身体康复情况,她都详细记录并一一嘱咐,隔三岔五都会打电话问我身体的状况。”侯晋伟感动地说。
再回到西坪村,侯晋伟逢人就说:“我可是生在了好时候,党和政府有这样的好政策,大家这样帮我,救活我的命,我得快快恢复,靠双手摘掉贫困帽子。”
勤劳创业奔富路
回村后,侯晋伟一边做着肢体康复,一边在村广场教村里妇女跳广场舞。除了这些,他想着病好后做些什么?早前,市农业农村局派驻村里的原“第一书记”李王卫曾指导村里发展蔬菜种植。侯晋伟顺着“种菜”的思路琢磨是种植西红柿,还是种豆角?
2019年初,侯晋伟趁着复查身体的间歇,前往市农业农村局征求意见。见到侯晋伟恢复如初,李王卫心里有说不出的欣慰和激动。于是,结合他的身体康复情况,给出了种西红柿的建议。不仅如此,市农业农村局新派驻村里的“第一书记”李强更接住了李王卫留下的“接力棒”。有技术支持的侯晋伟说干就干,买种子、育苗、栽种……侯晋伟用借来的3000元,种了近3亩西红柿,走上了创业之路。
揣着老师传授的技巧,再加上整天在地里琢磨出的经验,侯晋伟很快就跨过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那道门槛。再经历连续干旱的天气,他也明白啥时候移苗、啥时候搭架,西红柿的“脾气”被他摸了个透,收成自然不一般。
收获的季节到了,侯晋伟种植的西红柿个大饱满,肉美汁多,色泽红润,酸甜适中,营养丰富,一个个西红柿早已装筐送出西坪村走进了县城。
“好家伙!第一年每公斤西红柿平均批发到了两元多,去掉成本,今年也能收入4000多元。”侯晋伟高兴地说,“来年种西红柿会更熟练,产量自然会更高。”
“要不是前阵子天旱,旱死了三分之一的苗,今年收入还会多些!”侯晋伟是个要强好面儿的人,他心里总惦记着,“自己苦点累点算啥?不能辜负党的好政策和大家伙的帮助,早一天脱贫才是目的。”
今年6月份,侯晋伟搬进焕然一新的“窑洞”,他用双手拍着洁白发亮的墙壁兴奋不已,“要想日子好,还得靠双手加勤劳。”
前不久,帮扶人郭荣平又给侯晋伟出了一个“新点子”——将留存的西红柿做成纯手工无添加的西红柿酱,他帮忙销售。现在,一千多瓶红彤彤的西红柿酱就像一个个“红灯笼”,映出了他一天比一天红火的日子,也照亮了他勤劳致富的路。
记者 郑晓军 祁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