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闻饭香不见炊烟 临汾百姓厨房见证电网变迁

2019-08-19 09:43:37 来源:临汾新闻网

飞速发展中的临汾电网。

  临汾新闻网讯 民以食为天,食以厨为先。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是离不开吃。即使房子再小,厨房都不能少,在这个可大可小、可奢可简的房间里,一桌一椅,一瓢一碗,每天上演着寻常人家的百味生活。母亲是这个厨房的主角,几十年来,她用锅碗瓢盆见证了国家电网从弱到强的变迁,见证了人们从温饱向小康的迈进。

  虽然临汾地区早在1929年就点亮了第一盏灯,但直到1958年以前,还只有城内和城附近少数农户有照明用电。那个时候,鼓风机等现代化的厨房用电设施是做梦都想不到的事情,因此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手拉风箱是每家厨房的标配,是人们烧火做饭离不开的帮手。

  母亲掌管着厨房,也掌管着全家人的伙食。只要母亲走进厨房,家里便有了烟火味。母亲一手拉风箱,一手添柴火,伴随着风箱发出的“呱嗒呱嗒”声,小孩子们的肚子也开始“咕噜咕噜”叫唤了。如果此时进去催饭,便会被母亲抓差。拉风箱又叫拉火,这在小孩子们的眼里,是个苦差。风箱由一个木箱、推拉杆及固定在其上的堵风板构成,两端各有一个风口,推拉时小风门一开一闭,箱内空气便鼓入灶台。小时候,每到拉风箱的时候,总是拿一个板凳坐在风箱前,摆个舒服点的姿势,然后双脚抵住风箱底部,两手紧握风箱把手,开始做起弯腰、直背,弯腰、直背的重复运动。风箱内置的堵风板四边缚扎有长长的鸡毛,像扇子一样,鸡毛越多,拉风箱越吃力,但出风量越大。大人们拉风箱时可以左右手替换,而小孩子人小力弱,只能用双手使出全身力气,十几个回合下来便腰酸臂困,于是使出快慢缓急、长拉短放、快推慢拉等各种招数,直到锅中水开、笼屉冒气才能作罢,于是欢呼雀跃着跑出厨房,倒也忘记了刚刚还肚子饿的事情了。

  1958年起,临汾地区配电设备开始从城镇向农村发展。1985年,全区3市14县254个乡镇全部通电。母亲高兴地给厨房里添置了一台鼓风机,实现了电闸一合风就来的梦想,于是做饭相对轻松多了。然而那个时候供电可靠性差,经常是到了做饭时候,一合闸,没电!抑或是饭做到一半,“呼呼”作响的鼓风机霎时“哑”了。每逢此时,母亲总是一边换上风箱,一边急切地呼喊:“快过来拉火!”现在想起来,那时的我,最害怕的事情恐怕莫过于停电了吧。

  日子在忙碌中滑过。九十年代初期,电饭煲、电磁炉等厨房电器逐步走进中国普通家庭,已经工作了的姐姐心疼母亲做饭辛苦,买来送给母亲,可是精打细算的母亲总用“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来告诫我们,依然在煤炭和柴火的熏烤中调制五谷杂粮。1998年以来,农村大力实施电网改造,城乡用电实现同网同价,会过日子的母亲算得更精准:用电比用煤划算。于是电饭煲、电磁炉“重出江湖”,我们又给母亲的厨房添置了冰箱、油烟机等电器,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提高。

  变化一直在路上。2006年,山西省实施新农村电气化县创建,电网结构布局更加合理,供电质量和供电可靠性进一步提高,打破了家用电器成为摆设的“藩篱”。母亲看到邻居们相继安装了空调后便跃跃欲试,与父亲商量后,也给家里装了一台。而变化最大的,除了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外,还有母亲口里叫了几十年的“鬲炉”在不觉间变成了厨房。当我们发现这一重大变化时,笑问母亲何时也变得新潮了,母亲满脸的皱纹里都是笑意:“从前烟熏火燎的觉着就应该叫‘鬲炉’,如今啥都电气化了,厨房跟厅堂似的,甭提多美啦!”

  2017年以来,临汾市大力实施“煤改电”工程,广大百姓送走“煤球”,舒心御寒,千百年来沿袭的传统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今年春节,我们姐妹几个相约回家看望母亲,屋外天寒地冻,屋内温暖如春。厨房里,母亲“啪嗒”一声点着火,随后轻车熟路地按下油烟机开关,开始蒸米煮饭、颠锅炒菜。不多时,饭菜香味便四溢开来。

  只闻饭菜香不见炊烟起。从母亲厨房的每一次喜人变化,我们看到了中国电力从小到大、从技术落后到技术先进的发展进程。这不仅仅是一个行业的发展历程,也是一个国家的发展历程,更是一个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光辉历程。透过母亲幸福的笑容,依稀看到了多年前那个在烟熏火燎的厨房里汗流浃背的身影,心中不免感慨万千:致敬,我的祖国!(陈爱红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