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山县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2019-09-29 09:32:31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浮山县人民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风雨兼程、艰苦奋斗,使神山大地从贫穷走向富裕、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苍凉走向美丽。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浮山经济社会朝着高质量发展方向迈进,人民生活阔步迈向全面小康社会。

  从一穷二白到全面小康

  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

  新中国成立初期,浮山经济千疮百孔,生产力水平极度低下。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浮山实现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截至2018年,全县生产总值由1949年的0.04亿元,增长到46.0亿元,增长40.8倍;与1978年的0.16亿元相比,增长30.6倍。截至2018年,全县人均GDP达到35049元,与1949年的62元相比,年均增长4.2%;与1978年的142元相比,年均增长8.3%。

  70年来,浮山县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支撑作用不断加强。截至2018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24家,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2357万元,实现产值30.1亿元,与1949年的8万元相比年均增长16.5%;比1978年的0.1亿元增长259.6倍,年均增长14.9%。

  今年,浮山县坚持“现代工业强县”工作战略,摒弃资源依赖、粗放发展的老路,找准经济转型发展的方向,深化转型项目年活动,紧紧扭住北王产业集聚区,统筹规划设计,加快推进嘉鑫炭材料2×4万吨超高功率石墨电极和同世达清洁能源示范项目建设,积极发挥园区集聚效应和大项目、大企业的支撑性、引领性作用。

  目前,浮山县正向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和支柱产业多元化奋力前进。

  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

  产业支撑显著增强

  新中国成立初期,浮山县农业结构单一,生产技术落后,农业生产完全靠天吃饭,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经过70年发展,浮山农业发生了沧桑巨变。1978年施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浮山县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逐步建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浮山县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村经济活力日趋增强。2018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82529万元,比1949年的1568万元增加80961万元;比1978年的1035万元增加79561万元。2018年,全县粮食总产量106974吨,创历史最高水平,比1949年的21270吨增加85704吨,增长4倍多。

  近年来,浮山县在种植业结构、新技术新品种引进、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从2010年到现在,浮山县以张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依托,大力发展蔬菜、花卉、瓜果等农副产品,引导带动全县农副产业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业基础条件实现巨大飞跃。截至2018年年底,全县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利用率达到80%,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达到7万亩,发展有效灌溉面积3万亩。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不断健全。截至2018年年底,全县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687家,家庭农场132家,联合社2家,农业龙头企业7家,电商企业1家。目前,“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电商”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已逐步向大市场迈进。

  农村居民生活向全面小康迈进。截至2018年年底,全县农村人均收入提高到9375元,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今年,浮山县与省农科院签订了院县共建农业科技合作协议,根据协议规定,省农科院将发挥人才和技术优势,把浮山县打造成农业信息化及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新技术试验创新孵化基地和农科院新成果、新技术示范推广基地,使浮山县成为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县。

  从救济扶贫到全面脱贫

  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1978年,浮山县扶贫工作主要是救济式扶贫。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扶贫工作进入精准扶贫阶段,浮山县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

  作为省定贫困县的浮山县,2014年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村78个,贫困人口7399户、21737人。脱贫攻坚战启动以来,浮山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脱贫攻坚总体部署,举全县之力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截至2018年年底,浮山县共剩余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34户、527人,贫困发生率降为0.53%;78个贫困村的贫困退出13项指标全部达标,贫困县退出14项指标经自查自验全部达到脱贫退出标准,并通过了第三方评估验收。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浮山县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2015年至今已累计统筹整合资金3.8亿元,用于贫困村农业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资产收益扶贫、扶贫小额信贷贴息、教育扶贫、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项目。

  浮山县大力实施了万头肉牛、万头生猪、万亩蔬菜、万亩桃园、万亩谷子、万人培训的“六个万”产业扶贫工程,加快推进规模养殖、绿色种植、特色培训等产业发展,推进产业扶贫到村到户,培育壮大贫困村脱贫产业。

  浮山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2020年交总账的意识,今年提出了“51513”重点工作。聚焦蔬菜、药材、谷子、干鲜果、养殖五大特色产业,提升张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培育壮大尧田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五大龙头企业,规范壮大100个专业合作社,打造30个示范村,努力实现农业生产全面提质升级。通过“51513”,浮山县将打牢实现乡村振兴的产业根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从百废待兴到逐步完善

  基础设施突飞猛进

  新中国成立初期,浮山县城仅有东西走向不足千米的一条街道,街道两旁商铺寥寥无几,居住人口稀少。如今,浮山县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规划范围已达16平方公里,县城建成区面积达4.13平方公里。截至2018年年底,县城居住人口已达5万人。

  目前,浮山县城主要干道已形成四纵四横的格局,总长度达20公里以上,形成了南北大贯通、东西畅无阻的城乡格局,所有巷道全部硬化、亮化、贯通,交通极为便利。县城绿化从无到有,相继建成了迎宾广场、尧山公园、神山广场、文化广场、尧山森林公园等多处游园场所。

  浮山城市集中供热从2012年开始运营,至2018年年底已建成换热站44个,集中供热面积达155.7万平方米。今年计划新增供热面积15万平方米,基本做到县城集中供热全覆盖。

  浮山廉租房从2009年开始建设,现已建成总建筑面积8062.36平方米的廉租房178套,解决了178户城镇居民住房困难。公租房建成总面积9769.51平方米。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浮山县公路建设得到空前发展。截至2018年年底,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867.39公里。全县9个乡镇、173个村委会交通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广大群众行路难、乘车难、运货难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从贫困落后到繁荣兴旺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新中国成立以来,浮山县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不断加大对社会事业的投入,全县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事业均取得了显著成就,呈现出经济社会共同发展、协调并进的良好局面。

  截至2018年,全县有普通高中1所、中等职业学校1所、初中5所、普通小学16所、幼儿园13所。同时,学校办学条件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校容校貌焕然一新、设施设备优质一流。2014年,浮山县率先在全市通过了“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县”评估认定。

  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化馆、公共图书馆、美术馆相继建立。全县共有乡镇综合文化站9个,建成村、社区文化活动室120个、“农家书屋”50家,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旅游事业蓬勃发展,2017年至2019年,连续三年举办了印象田园乡村文化旅游系列主题活动,文旅结合开启新时代,文化浮山尽现辉煌。

  医疗卫生事业长足发展。截至2018年,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285个。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05721人,参保率达97.6%。

  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截至2018年年底,全县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12491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70123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24322人,失业保险6338人,工伤保险13800人,生育保险6366人。纳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1094户、2507人,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354户、741人。全县现有五保院26个、敬老院5所。

  回首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浮山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站在新的起点展望未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浮山人民将继续艰苦奋斗、砥砺前行,奋力谱写更加壮美的发展篇章。(李军 卫琦)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