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丁陶沃野展新颜

2019-10-30 09:05:49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七十年披荆斩棘,七十年波澜壮阔。伴随着新中国发展的铿锵步伐,1034平方公里的襄汾大地与祖国同行、与时代同歌,从贫穷到小康,从封闭到开放,弹奏出丁陶奋进的主旋律。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新中国成立前,襄汾县辖区的原襄陵、汾城两县被拖入军阀混战,兵连祸结,经济枯竭,物价飞涨,民不聊生。襄汾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冲过了一个又一个的险礁,经受了一次又一次的考验,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数据见证发展,发展创造辉煌。一组组数据,见证了襄汾大地70年历史巨变。

  新中国成立70年来,襄汾县GDP由1949的1550万元增长到2018年的1322140万元;财政总收入由1953年的88.66万元增长到160226万元。2018年,襄汾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22140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增长了183倍,比改革开放初1978年地区生产总值10361万元,增长了48倍。2018年,全县总人口504227人(户籍人口),比1949年178435人增加325792人,增长1.83倍,年均增加4722人。1949年,全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有87元,1952年突破百元,1992年突破千元,2004年突破万元,2010年突破两万元,2018年达到28727元。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襄汾县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无霜期较长,十分适宜农作物生长,新中国成立初期,襄汾县产业结构以单一的种植农业为主,一产增加值为1518万元,位居全市各县(市、区)之首,占临汾市一产增加值的20%,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高达97.9%。

  70年来,特别是建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农村经济体制后,广大农民热情高涨,农村经济生机勃勃,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巩固,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全县农田水利条件不断改善、种子品种不断改良、种植技术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持续提升,全县粮食产量从1949年的5.19万吨增长到2018年的49.9万吨,增长了8.6倍。1949年全县蔬菜产量仅有1.075吨,2018年增长到18.5万吨,增长了17倍。2018年,全县设施大棚4993个,设施蔬菜播种面积6907.5亩,异地蔬菜和反季节蔬菜品种齐全,百姓菜篮子不断丰富。2018年,全县猪年末存栏16万头、羊年末存栏8万只,分别比1949年3935头猪和4540只羊增长40倍、17.6倍;家禽存栏255万只,比1949年62915只增长41倍。2018年全年肉类总产量2万吨,奶类总产量0.12万吨,禽蛋产量2.7万吨。

  随着岁月变迁,农业种植结构发生了变化,以前的棉花种植占比较高,因为新中国成立初期老百姓主要是自给自足的生活模式,穿衣穿鞋都依赖棉花,1949年棉花产量183.5万公斤,2018只有零星种植;1949年苹果和瓜类几乎空白,2018年苹果总产5万吨,瓜果总产4千吨。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县种植烟叶5150亩,产量28.6万公斤,种植麻类150亩,产量0.375万公斤,2018年,烟叶麻类已无种植;种植红薯3755亩,产量39.85万公斤,2018年红薯产量10446吨。

  1949年,襄汾县工业总产值6.7万元,经过70年的建设,全县工业得到迅速发展,195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10.7万元;1978年,全县工业总产值5137.04万元,较1965年增长4022.31万元。2018年,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242.59亿元,较1978年增长471.24%。1978年,全县工业增加值1203.67万元;2018年全县工业增加值42.92亿元,较1978年增长355.58%。

  70年来,该县许多重要工业实现了从无到有,支柱产业产品产量的增长突飞猛进。从产品种类发展看,上世纪50年代新增了生铁、焦炭、铁矿石、纸业等产品,60年代新增了铁、木轮车、面粉等,八九十年代,新增了塑料制品、家具、染料、水泥等产品,2000年以后,顺应时代发展需求,汽车零部件、玻璃容器、化学制品、建筑材料、生物质发电等应运而生。另外,传统焦铁产业也实现了升级改造,工业产品呈现规模化、多样化,为城乡基础建设、农村农业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

  70年来,襄汾县第三产业增加值由1949年的26万元,发展到2018年582000万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49年的1.7%,发展到2018年的44.0%。70年来,第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增长速度持续加快,传统服务业稳健增长,新经济、新业态不断涌现,随着交通、批发零售、住宿餐饮、金融、房地产、文化旅游等产业的不断壮大,该县第三产业比重与第二产业基本持平,经济结构更加合理。

  社会事业蒸蒸日上

  经过70年的发展,襄汾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多项事业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发展壮大。县城焕然一新,街道如织,广场公园随处可见。

  新中国成立初,襄汾县没有像样的公路,1978年,全县只有49公里国家干线是油路。2018年年底,全县通车总里程为1403.748公里,国道91.709公里,省道91.147公里,县道139.751公里,乡道313.509公里,村道767.632公里。

  新中国成立初,全县没有一所中学,小学仅有329所,在校学生共15426人;2018年,全县拥有普通高中5所、初中16所、职业高中3所、小学99所、学前教育135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增加到64463人,教职员工由新中国成立初的300多名发展到4014名。在医疗卫生事业方面,新中国成立初仅有为数不多的个体诊疗所和药铺,全县合格医生不足百人,人民群众就医条件很差。2018年年底,全县共有卫生机构494个,其中妇幼保健院(所、站)1个,全县卫生机构(含诊所)共有床位1382张,全县卫生机构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778人,其中助理医师以上833人。

  新中国成立初,人民生活水平很低,1978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仅有69元;2018年,全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69元,按常住地分,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812元,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392元,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8727元/人。

  70年时光恍若昨日、历历在目。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襄汾县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巨大的成就。面向未来,他们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襄轩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