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尧都路依然担负着城市主要交通作用。
“我家的房子是1979年建造的,是当时整条尧都路上除了‘尧都旅社’(供进出临汾的汽车停泊的地方)外,最早的一户人家。”8月3日下午,在对尧都路来历的采访过程中,今年40多岁的郜玉明向记者讲述了那些记忆深处的尧都路故事。
泥泞道路出行不便
“在我家盖房子以前,这里全都是麦地,路也没有现在这么宽,就是一条小土路,但是这条路却很长,向北穿过福利巷到达体育街,向南可以直接通往烈士陵园的斜对面,是进出临汾最主要的交通要道。
后来,随着道路改造,城市扩建,大概到了1981年左右,尧都路上才大面积盖起了房子。听说,以前尧王的寝宫就在这里,所以被叫做了尧都路。”郜玉明对记者说,那时的福利巷也不是现在这个样子,只是一条通往麦地的小土路,除了大片的耕地(麦地、苜蓿地)外,还有老砖瓦窑。
郜玉明回忆说,这条路比以前好走多了,也修宽了,我记忆中,虽然是沥青铺路,但是由于大车较多,道路长期不堪重负变得坑坑洼洼,最怕下雨出行溅一身泥了。”
今昔变化令人感慨
据郜玉明回忆,在2011年左右,这条交通要道才被修好,今昔对比的变化让他感慨万千。
对于老住户来说,尧都路的变化,给他们带了太多惊喜。对于新住户来说,也同样充满着期待。来自尧都区枕头乡60岁的刘继业,来这里打工已有几年时间,在他的记忆里,以前来临汾必经的三条道是五一路、鼓楼东大街、解放路,后来自搬到尧都路后,他亲眼见证了尧都路的变化。“你看,现在这条路北起福利巷,南至南外环,其中与东赵路相交可直通秦蜀路,走哪儿都很方便。”刘继业说。
书中记载街名来历
记者在《临汾市南街办事处地名汇编》一书中,也找到了有关尧都路的记载。文中介绍到,尧都路属于临汾市南街办事处辖区,以南北走向为主,西南起尧庙,东北交于平阳南街,长约1800米,宽约20米,因起点处有为纪念古帝尧王而修建的尧王庙(上古时尧王曾在此建都),因而得名,系沥青路面,驻有市制氧厂、市日杂批发部、橡胶厂等单位,市农混居。既有城市居民,又有尧庙乡农民,尧都路东侧属尧都街居委会辖区,西侧系汾南里居委会,东赵村辖区,此路原是临汾城内通往尧庙最早的交通要道之一,车辆往来频繁,后多次整修,1976年后,随着城市的扩建,太茅公路的开辟,改为太三复线,1987年改为尧都路,并沿用至今。(亢亚莉 潘华玲)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