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楼作为地标性建筑,是临汾的象征。在其周围,有一条巷子因鼓楼而得名,也随着鼓楼而繁华。近日,记者走访这条名叫钟楼巷的胡同,了解关于它和鼓楼的情缘。
大中楼旁的小路
家住钟楼巷西头的居民孙记成告诉记者,钟楼巷北起鼓楼西大街,西到铁佛寺门前,呈九十度北高西低的拐弯形状,在南北方向的巷子处,还有一条可通往鼓楼北大街的分支。
73岁的孙记成说,自父辈起他家就居住在此,从小看着巷子一点点变化。因为鼓楼上有一口大钟,而这巷子紧挨着钟楼,所以就叫钟楼巷。以前巷子没有现在这么多人,我家住在这里的时候,总共有7户人家,东西走向的这个巷子都是地,南北走向的这边住着人,路东5家,路西两家。”“巷子西头的铁佛寺在民国时期是临汾女子师范学校,后来成了临汾师范学校,最后又变成佛寺,门前的路晚上几乎没人走,专门供学校的人通过,以前是不到两米宽的煤渣路。”孙记成说,在解放临汾城那时,国民党部队命令周围的居民拆下鼓楼的木头以供使用,而他的父亲就是这些居民中的一个,亲眼见证了被拆的只剩下基座的鼓楼。
四通八达的巷子
对于钟楼巷的变化,62岁的老居民闫先生表示,曾经与鼓楼一同热闹,如今随鼓楼一样繁华。
“我在这住了将近40年了,1978年在现在的地方盖起了房子,以前是钟楼巷24号,后来变成了80号。以前在鼓楼下面做生意的人很多,很热闹,我们的邻居都经营着各种买卖。钟楼巷的居民夏天在此纳凉,孩子们就穿梭在巷子和门洞下玩耍。”闫先生回忆说,钟楼巷曾经四通八达,如今只剩东西北三个方向,其曾属于鼓楼南生产队,在现在可幻学校的位置是原来的马号,可通往贡院街,后来被截断成死路。
闫先生的爱人刘女士说,在马号的位置原来有一口水井,有时遇到停水,全城的人都到这里排队打水。曾经巷子路西是一片盐碱地,后来住的人越来越多,平房中渐渐有了楼房。
历史记载的鼓楼
走在钟楼巷内,除了现代化建筑,曾经的老房子也经过翻修变了模样。在老居民的记忆中,记者找到了巷子曾经的景象。
经过查询资料,没有找到有关钟楼巷的记载,在《临汾市南街办事处地名汇编》一书中详细介绍了关于鼓楼的信息。大中楼又称鼓楼、醮楼,始建于何时,史书无记载,据有关史料推断约建于北齐,位于市区中心。基座为正方形,长宽约为40米,四面正中各有拱形门洞,东西两侧有云梯。基座上面楼阁部分,第一层原称道明阁,二层三檐四滴水十字歇山顶,总高43-75米,其势拔地千 寻,依云遥日,雄伟壮观,是我国最高的鼓楼。鼓楼上现存五千斤重的大钟一口,有金明昌(即南宗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铸造的字样。据《山西省志》《平阳府志》《临汾县志》记载,历经元、明、清、民国重修五次,现在拱形门洞上方还保留着明万历十四年的匾额:东临雷霍,西控河汾,南通秦蜀,北达幽并,题词不愧是千古绝句,字迹苍松古拙,实属上乘,但后面没有书者姓名。
1948年春,我人民解放军发起了解放临汾的战役,盘踞在城内的国民党第六集团军中将副总司令梁培璜为了方便逃跑,在商会巷北口西侧建了个小飞机场,鼓楼严重影响着飞机的升降,他就出动军警,强令民夫拆毁鼓楼,使这一古迹毁于一旦。
解放后,临汾人民急切盼望重修这一古迹,恢复旧观,征得文化部同意,于1984年9月,临汾市成立了修复鼓楼委员会,开始筹备第六次重修,1985年3月12日正式开工,历时二载,于1987年5月顺利竣工并开放,供临汾人民和外地宾客游览观光,为花果城增添了新光彩。
文/图记者 亢亚莉 潘华玲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