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区鼓楼北大街周围分布着两个村落:南孝村、北孝村,为城中村。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劳动人民的努力,北孝、南孝的变化日新月异,而这名字背后却有着感天动地的中华美德。近日,记者走访了两村,听村民讲述孝道的故事。
北孝与“背孝”
谈起北孝名称的由来,今年81岁的高鸿远老人讲了一个和“孝”有关的传说,事情发生在康熙年间(康熙三十四年四月初六戌时)。
传说,曾经在北孝百里外的地方居住着一对母子(男子化名为张三),张三年纪很小的时候,父亲不幸去世。从此,他和母亲相依为命。平时,母亲外出耕田、种菜,维持家庭生计,尽心为孩子营造温暖的家庭气氛。母亲克勤克俭的生活作风和谨守节操的坚韧意志,让张三耳濡目染、牢记在心。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张三不仅早早就懂得如何去体贴和照顾母亲,还以幼小的臂膀努力分担着母亲的辛劳。他时时处处惦念着母亲的辛劳和需要,想尽方法替母亲分忧解愁。
乡亲们看到张三如此孝敬,将他当做榜样,教育自己的孩子。
有一天,张三上山砍柴回来途中,看到集市上卖的枣梨特别新鲜,便想给母亲买点。卖家得知他的购买意图后,连连夸赞:我在这里做了很长时间的生意,遇见的都是给媳妇和孩子买枣梨,还没有遇到给自己母亲买的。”于是,卖家大为感慨,不仅多给了张三几个枣梨,临别时还嘱咐张三,“今晚有地震,回去尽早吃饭,天黑前务必‘早离’你的住处。”回到家后,张三将遇到的事情告诉了母亲,吃过饭后,便背着母亲往北孝的方向跑去。由于路途遥远,到达北孝一带时,张三已是气喘吁吁,此时看到这里并无地震的势头,张三便和母亲商议,在此安家。“因为他一路是背着母亲,所以称之为‘背孝’。”
南孝与“难孝”
对于高鸿远老人所讲述的关于北孝的传说,今年40多岁的许海生给予了肯定。
现在临汾开发区滨河办事处南孝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的许海生告诉记者,记得在自己十四五岁的时候,看到过一本有关山西民间故事的书籍,上面就讲到过南孝、北孝的故事。”
“也许是孝心感动了老天,在张三背着母亲离开家乡时,首先来到了南孝(因遇难出来,被称为‘难孝’)。那时这一代都是田地,没有人家,于是张三又背着母亲来到了北孝,一路奔波跋涉,张三累得腿脚发软,在母亲的建议下,他们便在这里安了家。”许海生说,后来随着人口的增多,按地理位置划分,这里便被叫做了“南孝”北孝”。
此外,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北孝、南孝的故事,记者也相继走访了南孝、北孝社区,遗憾的是,均未能找到有关南孝、北孝村历史的相关记载。
记者 亢亚莉 潘华玲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