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前往晋城许圪套村探秘——
洪洞通背拳与猿仙通背拳咋能联系在一起?虽然武术有类同之处,但拳术的传承脉搏是不同的。也许是巧合,也许是缘分,记者与猿仙通背拳不期而遇。
乾隆年间洪洞人传拳到泽州?
2018年1月24日,农历腊月初八,襄汾县文联、襄汾三晋文化研究会、襄陵三晋文化爱好者在法显大师修行地襄陵镇北街村学校(原北寺)举行“浇雪山”纪念活动。浇雪山”象征着法显大师艰难取经,浇雪山”活动在这里传承千年。
这一天是北街村民为纪念东晋法显大师涉外艰难取经归来1618周年。
这个活动引得国内外专家学者关注,山西师大历史学硕士生导师仝建平便是其中一位。在浮山采访“弟子规”之源学术研讨活动时,记者与仝教授相识,并相互留下了联系方式。
“乾隆年间,曾有洪洞人在晋城泽州传拳授艺。” 仝教授告诉记者。
“洪洞有郭永福在乾隆年间传授通背拳的说法,洪洞人视郭永福为一代宗师,有文字记载至著名的山西十大拳师秦根基、樊汉武。
考证多年,乾隆年间洪洞人到晋城传艺的说法还是第一次听说。”记者坦言。
话到此处,仝教授介绍,这是山西师大文物戏曲博士生导师姚春敏带领学生到晋城一带调研民间信仰时,从学生们讨论中获得传拳信息。”“在民国以前,晋城许圪套村是民间习武的基地。”姚春敏教授肯定地说。
乾隆年间就有洪洞人在那里传艺?这个信息在记者脑海里萦绕着,去实地探访的念头油然而生。
走进太行深处
2月17日,农历正月初二,到晋城探通背”的想法涌上心头。担心路途安全问题,妻子决定同行,于是,记者踏上探寻之路。
打开手机,设置好终点,听着导航的提示,顺利到达晋城。出了山西收费站,瞬间的失误,车辆便驶入河南境内。一个来回多跑了近80公里。绕着太行山脉的盘山公路,于15时许来到了大山深处的许圪套村。
“村里耍拳舞棒的历史很久了,具体有多少年也说不清楚,许家家谱有记载。
从记事起,农闲时在场院经常看到许永叶、许乐义、许乐福打拳舞棍,许果平是女性,拳打得风生水起,她活了80多岁,前些年才去世。”72岁的许有万介绍了许圪套村村民习武的历史,随后,老人联系了村支书,说明了记者的来意。
记者在老人家简单充饥后,按老人指的路线,在傍晚时分见到了许圪套村村支书许其定,他将一册《山西晋城泽州柳树口镇许圪套村许氏宗谱》递到记者手中。
“爷爷的名字不记得了,大爷许乐元是个练家,父亲许永秀学过套路。”许其定介绍,以前村里人把大家练的拳法叫猿猴通背拳,后来在家谱上看到是猿仙通背拳,创始人是明代中期的董道长。
许家永远的记忆
由许才富口述、许永久整理的该村民众习武一文记载:许乐义,小名天平,1897年3月3日生,1980年1月19日去世,享年83岁。
许乐义是许圪套村武术世家的杰出传人,其祖父和其父许安国等都是武术高手。他与同族兄弟乐英、乐仁、乐正等自幼随父辈学习武艺,担负着护村为民的责任。他本人因其身强体壮,食量超人(一顿吃一升米焖饭),气量超群,又喜爱耍枪弄棒,演练拳法,成为众兄弟间的佼佼者,遂远近闻名,成为许圪套武术团队的领头人。民国年间,他曾在河南汉高城等地开设武馆,收徒传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带领该村的武术队参加县、乡的才艺表演。 1980年许乐义去世后,许圪套村的武术基本失传。
猿仙通背传奇
宗谱记载:许乐敏、许乐忠口传,猿仙通背拳起源于宋徽宗年间,称为“金刚奇化拳”。
在宋绍兴4年(公元1134年)出版、清咸丰年重版的《拳、棍、刀、枪》图谱中记载,该拳重要招式清晰可见,一直延续至明朝中期。
焦作市武陟县小董村人董成,自幼从师多人,习练多家拳术,集多术于一身,由于宗族历史牵连因素,董成受当权官方拿追捕,迫于形势,避难于太行山中,牧羊为生。董成,字子生,号公德先生,资质聪颖,品行兼优,身体强壮,力举千钧。一日牧羊闲暇之时,独演武于山场,偶遇白猿仙授艺,相从日日,演习久而得之。董成因得益于白猿神仙的授艺,故正式将拳定名为“白猿仙通背拳”,亦称“猿仙通背拳”,简称“猿拳”。
董成著书立说,留拳经理论“一经、二进、三蹲、四成、五动、六灵、七开、八靠、九扣、十问之法”于后人,他因此被后人奉为斯拳始祖。
董成艺成之后,出山遍访贤士奇人,四处传艺,耄耋之年,重返太行山中隐居。一天,他在山中行走不慎遭毒蛇咬伤,倒在路边,生命垂危之际,恰巧遇到许氏先祖许守禄,许守禄将董成救治家中,用祖传中医术救其性命。董感其救命之恩,得知许守禄有一定的拳艺功底,且酷爱武术,遂倾其所有,将“猿拳”尽传于许门,并叮嘱“此技只能用于养家糊口,不可轻易外传,不可涉足仕途”。
意外行善之举,换得了无价之宝。从此许氏便与“猿仙通背拳”结下了不解之缘。
许氏历代先人遵守师训,世袭相传,一直延续到清乾隆年间。许秀文携家小从山西泽州凤台县许圪套村迁移至现河南焦作市高窑河村。在清咸丰年间,许桂林考中武举人,咸丰帝亲赐御匾“雄风柳絮”。雄风者,虎之威也;柳絮者,柔之絮也,寓意此拳刚柔兼备之意也。
另赐北京万寿山贤柏一棵,官封“武德骑尉”之职。贤柏者,象征斯拳质地外柔而内刚。一直到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2年),天灾人祸,许氏门族近二百口人,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纷纷外逃求生,后返乡者十之二三人也,御匾丢失,但贤柏与石楼尚存,今人仍可领略“雄风柳絮”之风采。
许桂林传子许安吉,许安吉拳术炉火纯青,武功出类拔萃,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其授拳场遍及晋豫二省八县二百余村庄。许安吉将毕生所学悉数传给他的儿子许乐敏。许乐敏将家传发扬光大,拯救挖掘了“猿仙通背拳”。他授徒三百余人,培养出许伟战(堂孙)、李培均、许大利、李先进等一大批后起之秀,为该拳的发扬光大作出了突出贡献。
许伟战,出生于河南焦作高窑河,为许氏第十四代传人。近50年来,他潜心钻研拳理、拳论,细心品味招式奥妙,功力日臻深厚,拳架轻灵圆活,舒展大方,曾授拳于北京、山东、石家庄、郑州、台湾等地。目前正致力于著书立说和传承推广工作。
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猿仙通背拳”历经沧桑,曾为人类文明进步显露过光彩,也曾因历史和地理条件等原因的制约而黯然。
洪洞通背猿仙通背之缘
2月27日,农历正月十二,记者专程拜访洪洞通背拳第八代传人樊汉武大师。当说起晋城泽州之行、许圪套村许氏家谱和许家后人许乐敏时,他惊讶地说,许乐敏家是河南焦作的,他的弟子大多是河南焦作人,他们在焦作练的就是‘猿仙通背拳’”。
“认识许乐敏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那时全国都在挖掘整理武术理论和拳法,我受邀去武术之乡焦作。大概是1982年,许乐敏当年78岁,我42岁。”樊汉武回忆,此技只能用于养家糊口,不可轻易外传,不可涉足仕途”,这是“猿仙通背拳”的祖训,他们练拳不让外人看,练拳要么是晚上,要么是在屋里。
“我在焦作传拳授艺时结识了许乐敏的弟子程乃温(程乐)、李培均,并且与他们俩人结为金兰。”樊先生侃侃而谈,“前些日子,程乃温还来临汾见过我,并将1982年的一张照片发到我手机上。”樊先生找到照片后让在场的人及弟子看了看,幽默地说,“36年前的樊汉武变成今天的老汉,你们认识吗?”“这张照片很珍贵,我保存的照片也不知道遗失到哪去了。”樊先生指着照片说,第一排(左起)程乃温、樊汉武、许乐敏大师、李培均。第二排(左起)李生、许小友、许大利、许小伟。
许小伟的大名叫许伟战,他旁边的叫许海江。照片上写着‘师徒留影’,拍摄时间是1982年2月17日。”说完,他回到书房,拿出李培均编著的《猿仙通背拳》递到记者手中。
“我习练洪洞通背拳的第一册拳谱《无极通背》就是在焦作体委的支持与河南朋友帮助下完成出版的,我亲眼目睹了《猿仙通背拳》挖掘整理全过程,如今李培均已经作故。今年有机会的话,再到焦作见见老朋友。”已近耄耋之年的樊先生感慨道。
从许圪套村许氏宗谱中了解到,许乐敏大师1991年走完他的人生之路,享年90岁。他突破了董成的训诫,猿仙通背拳”虽是许氏家族继承,但她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属于某家、某人,而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记者王隰斌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