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通讯员 顾祖轩)近年来,古县积极探索培养大学生“村官”,创新开展“三部曲”,使大学生“村官”成为创业带头人、党政干部队伍后备人才、各行各业优秀人才。
多级联动,鼓励创业富民。该县把大学生“村官”创业成效同乡镇、职能部门年终考核挂钩,同大学生“村官”聘期考核、评先选优、推荐任用挂钩,营造积极创业、关心创业、支持创业的良好氛围。一是政策引动。县财政每年设立100万元资金,专项用于大学生“村官”创业贷款贴息。金融、税务、工商等部门开辟大学生“村官”创业资金“绿色通道”,并在税收、项目审批费等方面予以减免。农业、畜牧、科技等部门在对口帮扶资金上,优先倾斜大学生“村官”,全县共扶持大学生“村官”创业资金110余万元,积极争取上级扶持资金,为7名大学生“村官”争取YBC创业资金30万元,有效破除了创业资金“瓶颈”。二是机制推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行动”的通知》,广泛宣传创业优惠政策和重要意义。定期召开基层党建工作例会、大学生“村官”创业协调联系会,动态掌握创业进展情况,会商解决创业困难。创新职能部门与大学生“村官”面对面交流机制,及时有效解决创业难题50余个。三是典型带动。2009年选聘的孙涛,从河南独身来到古县,创办凯涛成强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引进花菇种植技术,历经千辛万苦,从“干给农民看”到“带着农民干”,闯出了一条群众致富大道,得到了乡亲们认可、组织认可,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涌现出了“药材大王”袁伟、“兔司令”李延洁等一批创业典型。全县有13名大学生“村官”以独立、合办、参与合作社的形式创业,初步建成了花菇、苗木、大棚菜、肉兔、中药材5个示范基地,带动群众致富80余人。
多措并举,畅通流动渠道。在积极引导大学生“村官”发挥自身优势服务基层的同时,该县创新思路,多措并举,打出“三个一批”组合拳,通过定向招录、鼓励考试、考核招聘,科学部署,铺设大学生“村官”有序流动“绿色通道”,力争使服务期满的大学生“村官”都得到妥善安置。一是定向招录一批。该县明确要求,在县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按不低于全县招聘计划30%左右的比例面向大学生“村官”招录。7年间,从大学生“村官”中定向招录副科级人员4名、乡镇公务员29名、事业单位人员53名。二是鼓励考试一批。建立“村官”QQ群,及时发布“村官”招录信息。大力支持大学生“村官”积极参加省、市、县面向社会统一组织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录工作,鼓励参加面向企业的招聘。13名大学生考录到省、市和外县公务员或事业人员,8名“村官”考入金融系统。三是考核招聘一批。针对部分大学生“村官”工作业绩突出,但年龄偏大、学历偏低、不擅长考试,给分流安置带来现实困难的实际,推出考核招聘、直接转岗的办法。2014年,9名大学生“村官”补充了乡镇事业人员空缺。
多元发展,注重培养成才。从培养多元优秀人才出发,强化接续培养。以大学生“村官”的信息录入、更新为契机,每年更新收集全县大学生“村官”的基本情况,做到全面掌握大学生“村官”的信息,为大学生“村官”后续发展、管理和服务工作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对已流动的大学生“村官”纳入全县干部教育培训整体规划,凡县、乡镇举办的各类专题培训、辅导报告、外出考察等活动,优先选派他们参加,不断拓宽他们的眼界和思维,提升工作实力和创业能力。注重留村任职。从政治待遇、生活补助、评先选优等方面大力宣传大学生“村官”享受的优惠政策,鼓励流动后的大学生“村官”留任乡镇、扎根基层、服务农村。在2014年的农村“两委”换届工作中。该县35名优秀大学生“村官”当选为村党支部副书记,9名当选村“两委”主干。注重择优选拔。建立“大学生‘村官’、基层实用人才、党政后备干部”三库衔接机制,对考核结果优秀、工作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流动大学生“村官”,纳入科级后备干部队伍管理,并建立专项档案,对发展潜力大、热爱基层工作的大学生“村官”进行重点培养,20名曾有“村官”经历的大学生“村官”通过公开遴选提拔为科级领导,其中2名正科、18名副科,担任乡镇领导干部11人,平均每个乡镇1.5人。他们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了群众观念和服务意识,实现了个人的成长和进步,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服务基层群众,无悔青春年华”的铿锵誓言。
责任编辑:席沛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