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水思源桑梓情
——古县岳阳镇九顷垣村李家兄弟为民修路纪实
临汾新闻网讯 今年五一前夕,古县岳阳镇九顷垣村垮节、圪垛两组1.75公里的道路硬化任务高标准胜利竣工,村民满欢欣喜,这对于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村民来说,是几代人想都不敢想的大事,现终于变成了现实。
如今,修路这件事已经过去几个月,但村民们谈起当初的情景,兴奋之情溢于言表,看着村里笔直平坦的水泥路,高兴得合不拢嘴:“这条路的修建,多亏了本村在外的李怀庆、李怀忠、李怀珠、李怀龙四兄弟。”该村党支部书记连红辉激动地说:“自从修了这条路,我们镇两个组的村民,出行方便多了。村民卖粮食、运肥料都畅通无阻,再也不用肩挑背驮了,非常感谢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李家四兄弟,他们饮水思源、回报桑梓的高尚义举令人敬佩。”九顷垣村垮节、圪垛两组位于岳阳镇西部,地理位置十分偏僻,现有村民11户,40余口人,耕地面积300余亩,以小麦、玉米等种植业生产为主。由于村经济条件有限,垮节、圪垛两组公路无力修缮。高低不平的土路,车辆一过漫天尘土。在雨天的时候,道路泥泞不堪。这样交通不便不但给村民出行带来不便,还给村民的农业生产带来诸多困难,造成粮食、核桃等农产品不能及时外运销售,影响了农民增收。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多年前,李家兄弟就萌生了要为家乡人办一些实事的想法,帮家乡父老整修通村道路成为他们最迫切的愿望。可由于资金缺口较大,修路计划一度搁浅。
今年初春,该村先后召开支委会、“两委”会、党员会及代表会10余次,围绕修路事宜反复进行民主商议,决定硬化村组道路1.75公里,在积极争取“一事一议”资金的同时,缺口达10余万元,全村党员干部充分发动群众,筹得每户3000元共计2.6万元。面对高达6万元的资金缺口问题,3月15日,村党支部书记连红辉立即联系了在外工作的李怀庆、李怀忠、李怀珠、李怀龙兄弟四人,兄弟四人马上表态,积极配合,尽最大努力进行帮助。岳阳镇党委、政府领导得知此情后,表态将予以全力支持,并最终确定了修路方案。4月15日,硬化道路工作全面铺开。
李怀庆说:“我要感恩家乡人民对我的培育,现在我惟一能做的就是尽我最大的努力为家乡办点实事。”施工期间,他多次利用周末时间到施工现场,查看工程进度和质量,并拿出2万元支持村里修路。李怀忠在一家私营企业担任管理工作,每天早上6点前赶到工地,晚上下班又返到工地检查路基,不但自己出资2万元,还雇用铲车、压路机、挖机等大型机械,完成土石方1000立方米。他表示“家乡情是忘不了的,家乡的事就是我自己的事。他们的困难我理应义不容辞地帮助,坚守工地,一定要给家乡修一条高质量的公路”。李怀珠知道这件事非常高兴,利用休息日也带上工具和大家一块劳动,还兼炊事员工作,为修路工人做饭、送水。他对大伙儿说:“出力花钱没关系,要对子孙后代负责。”李怀龙由于经商,较早离开了家乡搬出了圪垛村,这条路他很少走。但他还是积极带头,联系工地用料,疏通各方关系,争取相关部门资金。他说:“我是喝着家乡水长大的,家乡对我有养育之恩,我要尽一份绵薄之力来回报家乡。”这条长1.75公里、宽2.5米、厚12厘米的出村公路终于胜利竣工,原定20天的工期,提前了5天完成,而且该工程还被镇上评为经得起检验的“阳光工程”。
丹心系桑梓,善举播芬芳。李家兄弟虽然不是什么社会名流,亦非企业老板或者商海大款,但他们饮水思源、情系故乡的善举,感动了无数人,在十里八乡传为佳话,广受赞誉。(王培亮 刘广亮)
责任编辑:刘静